1、學習英語時不要給孩子任何壓力
有的時候有一點點壓力會對學習效率起到促進的作用。比如說考試前稍微有一點緊張,可以讓你分泌更多腎上腺激素,幫助你更好地達到大腦興奮、超常發揮。
很多觀察性研究都證明了這一點。壓力值與學習外語的效果呈顯著負相關。所以要想讓初學英語的孩子上軌道,就不要在學英語方面給他任何壓力。不僅學前的孩子需要這樣,中小學的孩子也應該這樣。不幸的是孩子一旦進入學校,就免不了面臨各種壓力。 你無法改變老師的教學方式,也無法改變學校的KPI。不過,你仍然可以在家做好減壓工作還是必須的。
2、語言的習得是很自然的事情
你想想,孩子學母語的時候,你并沒有每天催著她像完成清單一樣去完成各項語言學習任務,記多少個生詞的意思,聽多長時間的歌,要定期測試單詞、定期測試聽力與口語。并沒有。然而他的母語就很自然地學會了。3、只要孩子3、開口講就給予他大量的鼓勵
講對講錯都要鼓勵,通常情況下也不要糾正,尤其不要在發音和語法上面進行糾正。只有什么時候進行糾正呢,就是跟語義相關的情形下。比如當孩子指著桌子說 “chair” 的時候,你要糾正他。不是告訴他“你錯了”,而是直接指著桌子告訴他,“This is a table.” 然后再指一把椅子告訴他 “This is a chair.” 小朋友其實都是玻璃心。糾正幾次他就不愿意說了。
4、不要搞得像“學習”一樣
不要把學英語搞得像“學習”一樣。市面上有很多課程和學習資料,可能是為了凸顯它的“專業性”,把學前的英語啟蒙搞得一本正經,需要做配套練習冊、需要做測試。
越是這樣越是可能會激起孩子的抵觸情緒。孩子逐漸形成一種認知,就是英語是一種“學習”,會占用我“玩”的時間,是媽媽讓我做的,不是我想做的。
當他把英語學習變成與玩相對立,就難免會產生抵觸情緒了。相反,當你把學英語不看得那么重,不逼的那么緊的時候,你反而會發現孩子慢慢就主動感興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