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對于父母和孩子來說,溝通很重要,很多時候父母和孩子是單向的溝通。父母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
父母怎么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1.定期家庭會議
家庭會議可以是嚴肅的,也可以是游戲般的。它們不限于形式和內容。只要是家庭事務,無論大小,都可以通過“會議”渠道進行溝通和決定。關鍵是人人參與,人人有發言權,所以是平等的。為什么要定期?定期,很容易逐漸成為一種共同的習慣,一種家庭“儀式”。
2.家長保證好心情
作為父母,盡量避免在溝通中使用強硬的語言。生氣時不要溝通,有的家長因為生氣的情緒無法控制自己,容易說話時語言不管不顧,說很多話傷害孩子的心。父母不能在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教育他們。在這個“溝通”的時候,往往是父母發泄情緒,反而給孩子心理負擔。
大人面對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語言習慣這樣表達,很難保證有效的溝通。孩子不懂,自然就沒有教育作用可言。因此,父母在說話時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和理解力。盡量清晰準確地說話,不要亂說。
3.巧妙的語言
你說的話很重要,但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就算是大人也有這種感覺,更別說年幼的孩子了,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分析父母的話。如果家長多注意自己的語言風格,教育的效果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你想看到某件事的結果,你必須把你想要的結果傳達給另一個人。相信對于大多數中國家長來說,要想和孩子實現良好的溝通,他們需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會話取向”,降低“遵從取向”。
(1)給孩子更多的發言權,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
(2)傾聽孩子的意見,考慮孩子意見的合理性;
(3)不要求孩子絕對服從自己;
(4)學會適當的讓步、妥協,讓孩子的那部分意志,得以實現;
(5)通過與孩子的交流,在大多數事情上達成共識。這樣,父母與孩子,才能實現良好的溝通,而不是讓孩子總是處于父母權威的壓制之下。
總之,溝通是雙方的事情。良好的親子溝通本質上是一種合作。雙方的意愿需要得到表達和尊重,父母與孩子有效的溝通是增進感情,而不是孩子必須無條件服從父母。孩子的經歷也讓我們堅信,看孩子的意愿,聽孩子的意愿,不用父母的權威壓死孩子,為孩子營造一個寬松、自由、快樂的成長環境,對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孩子的心理健康,顯然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