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你讓他往東,他非要往西,親子之間常常發生爭吵,這是很多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此時父母要耐心的引導孩子,從而建立有效的溝通。
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1.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架起良好的溝通橋梁。要耐心傾聽了解孩子的內心,并給予鼓勵讓孩子多說真話,實話,只有了解孩子心中所想,才能與家長產生良好的溝通并且在傾聽時善于發現,耐心的聽取孩子的訴說,不要帶有任何的主觀偏見。
2.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務實有效的溝通基礎。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與孩子溝通,這樣只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反感心理,要注意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要理智的對待孩子所犯的錯誤,和正確對待孩子做錯事。
3.保護自尊。自尊心是孩子奮發向上的源泉,家長一定要以誠懇的態度,恰當的方法與孩子溝通,尊重,傾聽孩子的意見,以滿足孩子自尊心的要求。切忌拿自己的孩子的缺點與鄰居,親戚朋友孩子的長處相比,翻舊帳等。
4.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的內心世界其實很單純,日常說出口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就能很好的表達其心中所想。所以,為人父母要學會多留意孩子的行為,多觀察孩子的變化。父母平時生活中,不妨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拉近自己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溝通也就不成問題。
導致孩子不愿意與父母交流的原因
1、情緒影響。叛逆期是一個充滿情感波動的時期。孩子們可能會經歷各種情緒上的挑戰,如焦慮、憤怒等。這些情緒可能會導致他們不愿意與父母交流,或者在交流時表現出情緒化的反應。
2、壓力和焦慮。叛逆期是一個充滿壓力和焦慮的時期。孩子們可能會面臨學業、社交和身體變化等方面的壓力,這些壓力可能會導致他們不愿意與父母交流。
3、個人原因。孩子們可能會有一些個人問題或困惑,如學業、職業規劃等。這些問題可能會導致他們不愿意與父母交流,或者在交流時表現出抵觸或封閉的情緒。
促進親子溝通的技巧
1、溝通方式要溫柔。我們在與別人交流過程中,往往會因為說話的形式和語氣產生不一樣的效果,給別人不同的感覺。
而溫柔的表達方式會讓別人更容易接受,因此家長在和孩子說話時注意自己的語音、語速和語調,盡可能輕柔,不要太快會給孩子帶來焦慮和恐慌,并且盡可能用溫柔的詞匯和語氣,和孩子溝通時是要對著孩子的眼睛,讓彼此之間的交流更多一些。
2、要多考慮孩子想法。在溝通方面不是一方單獨操作,而是雙方共同完成。所以我們溝通不能一意孤行,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多和孩子一起協商,要明確、具體一些的操作計劃,會讓孩子更加懂得如何去做。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要多考慮孩子的感受,這樣的溝通才會有效。
3、真心的贊美。其實人與人相處的時候,特別喜歡不自覺得的批評別人,而不喜歡被別人批評,其實作為孩子也是一樣的,想要得到家長的贊美和支持。
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眼神一定要親切,這樣就不會讓孩子感覺到特別的冷漠。
但給孩子取得好成績的時候,一定要發自內心的真心表揚,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同時也會提高他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