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和心理都會發生很大的改變。小的時候懵懵懂懂,沒有很強的分辨能力,對于父母的話是照單全收。而到了青春期,孩子開始“蘇醒”了。自我意識增強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那么,怎樣陪孩子度過叛逆期?
怎樣陪孩子度過叛逆期
1、少說多做
說教容易變成教訓,因為說教的態度是居高臨下的。說教的前提是把自己的話當真理,孩子必須聽,但實際上,許多青春期的孩子很反感父母的說教。
比說教更有力的是身教,身教起到榜樣和示范的作用。要身體力行,做給孩子看,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說給孩子聽,不要把溫馨的家庭變成說教的課堂。多說不如少說多做,做給孩子看。
2、學會溝通,學做朋友
青春期的孩子有時說話可能很“沖,無緣無故和你對抗,這也是孩子成長階段的特征。所以,家長要學會包容孩子,放下架子,放下家長意識。
和孩子做朋友,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和孩子交流,正如教育專家董進宇所說:“理想中的親子關系,應該是像朋友那樣彼此知心、互相關心,把人性、尊嚴、平等放在至高的位置。”
3、尊重
青春期是中學生身體和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生理上的成熟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成人感,渴望獲得成人的某些權利,比如獨立自主權,隱私權,發言權等。
尋找新的行為標準并渴望變換社會角色。因此,家長要把這種心理需求看成是正常的心理需要,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盡量少管制,要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決定權。家長的角色應從指導者變為輔助者。
父母的哪些行為會導致孩子叛逆
1、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溝通
每一個兒童都是獨立的個體,如果教育一個孩子是一種方法,100個孩子就有100種方法。兒童性格不同,交流的方式也大不相同。但兒童與父母之間需要交流。許多家長總是一味地說教,很少傾聽孩子的心聲。許多家長稱此為交流,但這并非交流,而是單方面的說教。
正因為父母與孩子溝通少,才會讓孩子與父母之間產生分歧,思維上有差異。有些父母甚至會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孩子,所以一旦這種行為一旦長期實施,孩子自然會厭惡,甚至是叛逆。
2、父母教育方式的偏頗
許多父母自以為陪伴孩子,但在陪伴的過程中卻缺乏真正的付出。許多父母高高在上,命令式的要求孩子,這種強勢的控制型的父母,是很難走入孩子內心的。
雖然孩子們很小,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意味著可以忽略孩子的感受,所以父母請不要這樣想。
3、過度緊張的家庭環境影響到孩子
環境是一本無聲的教材,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個人。對兒童而言,家庭環境對他們影響最大。由于孩子從出生到長大,在家里長大,在家與父母朝夕相處。因此家庭環境的好壞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脾氣。
假如家庭環境太緊張,夫妻關系一直不和諧,總是處于爭吵的氣氛中,對孩子來說是最可怕的。此外,家長們的情緒過于激動,經常生氣,這是讓孩子產生叛逆的最直接因素之一。
每個孩子都會有叛逆期的時候,家長要放平和心態,正確引導和教育孩子,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叛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