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家長都很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希望通過各種方式將孩子教養成才,天下父母都是一個想法。父母之愛是最偉大、最無私的愛,將所有的一切都給了孩子,生怕孩子吃一點苦。關鍵是不吃苦對孩子也有很大的弊端,那么,如何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
如何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
1、給孩子樹立吃苦的意識
在平時的教育當中,家長要讓孩子學會吃苦,當孩子遇到問題哭鬧不止時,家長要先告訴孩子,讓他們嘗試自己解決。
如果實在解決不了,再幫助孩子共同完成,千萬不能幫孩子辦,而且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家長要記住,如果有一次妥協,孩子就會有無數次的要求。
所以家長要引導孩子自己處理事情,首先可以讓孩子擦桌子、掃地,讓他們自己打掃房間,幫助家長完成簡單的家務,都是可以樹立孩子的吃苦意識。
2、讓孩子適當吃苦的必要性
從孩子的成長規律看,兒童和少年時期是人生的基礎階段,家長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條件,對孩子開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
因為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艱難困苦和曲折坎坷,在孩子的人生基礎階段,給他們開設吃苦教育這堂課,能磨礪他們的德行品質,升華他們的人生境界,增強他們的生存生活本領。
3、設置一些障礙
父母除了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不妨在生活中設置一些障礙,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比如學滑冰,放手讓孩子自己練習,摔倒了自己爬起來。當然了,前提是給孩子把防護措施穿好(頭盔、手肘、膝蓋位置綁好防護帶)。
孩子學會吃三種苦
1、孩子要吃獨立的苦
疼愛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把這種疼愛轉化為溺愛就非常不合適了。這個道理誰都懂,但一些“愛子心切”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很難踐行。
就拿小學生來說,如果家長不能讓孩子在小學六年中都是保持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當孩子上初中之后,那么父母不在身邊孩子應該怎么辦呢。
能夠吃獨立之苦的孩子,就算父母不在身邊,這種孩子依然可以有面對生活的勇氣和力量,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他們都能勇敢地去面對。
2、孩子要吃讀書的苦
不少孩子并不懂得讀書的意義,特別是農村暴發戶家庭的孩子,甚至連對老師最起碼的尊重都很難做到,這樣家庭不僅僅孩子無知,就連家長對讀書的意義也沒有多么深刻的認識。
孩子只有甘愿吃讀書的苦,未來之路才會有更多的選擇。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讀書雖然很苦,但在將來,不讀書的人要比讀書的人要苦上好多倍!
3、孩子要吃接受批評的苦
孩子犯錯如果不接受批評和懲戒,那么十有八九會習慣性犯錯。當“小錯拖大,大錯拖炸”的時候,孩子甚至會鋌而走險違反亂紀,做出法律法規都不能原諒的事情來。
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不忍心批評孩子犯的過錯,等到孩子長大的時候可能就再也來不及了。批評會讓孩子不斷反省,不斷完善自己,從而不斷成長。
生活之中的任何小事都能夠成為孩子情緒的表現,我們也應該注意觀察自家孩子身上所存在的問題。
如果發現他們有不懂得吃苦,不愿意吃虧的情況,一定要積極的教育,讓孩子正確認識吃苦給自己帶來的影響,這對于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