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生活習慣是從青少年開始養成的。培養孩子自主獨立的能力,不用嘮叨。而是在很小的時候就要開始引導他教育他。就要跟他耐心的去講解自主獨立的好處。那么,家長具體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品格呢?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品格
自律能力:家長們要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這樣可讓孩子能夠很好控制自己,不會因為喜歡什么想要什么而哭鬧。比如孩子穿著剛買的衣服都不想拖下來,但是他想吃西瓜,這時候家長就可以讓孩子把衣服脫下來之后再吃,這樣就不會讓新衣服弄臟。這樣孩子知道了把新衣服脫下來就是一種自律的表現。學會自律是孩子走向獨立的第一步。
學會關心他人。在生活中家長們都很關心疼愛孩子,也要嘗試著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比如說爸爸下班回家非常的累,這時可以躺在床上對孩子說自己好累讓孩子幫著你按摩下,孩子再幫你按摩的時候你要很高興的感謝,這樣孩子嘗試到了關心他人的快樂就會繼續下去。這樣會使孩子逐漸的學會關心他人,可以開始自己做事了。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生活中很多事情習慣了讓爸爸媽媽幫忙,有時候很簡單的事情都要家長幫忙,這樣下去會讓孩子永遠也獨立不了。家長們可以讓一些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自己來做,比如孩子穿衣服的時候襪子掉在地上了,非得要爸爸媽媽幫忙撿起來,其實自己是可以辦到的,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告訴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自己做,這樣就會讓孩子懂得自己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會慢慢的獨立起來,不會什么事情都要讓別人幫忙了。
學會求助。除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之外還要讓孩子學會求助他人。比如說你帶孩子出去買東西,到了商店之后不知道商品在什么地方,你可以嘗試讓孩子去問售貨員,孩子得到答案之后會有以一種成就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會主動地尋求幫助。這樣可以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向他人求助,不會因為做不了或者不知道的事情而受阻。
學會嘗試。在孩子想嘗試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怕孩子傷到,怕孩子干不了阻止孩子做想做的事情,長時間下去就會是孩子對父母有依賴性的。家長們可以嘗試讓孩子自己做事情,而家長不放心的話可以從旁協助。比如孩子要幫助媽媽洗碗,但是生怕孩子把碗摔破劃到手,這時媽媽可以把洗碗盆放到低處,然后在一旁進行指導,這樣會讓孩子喜歡上自己做事情,有了自信心,從而慢慢的學會獨立。
學會選擇。家長們做什么事情不能都給孩子安排好,不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機會,這樣孩子只會聽從而不會自己選擇。比如孩子今天想要穿白色的衣服,而媽媽今天就想給孩子穿紅色的衣服,這種情況的時候如果兩件衣服都可以穿的前提下,媽媽可以試著讓孩子自己選擇。這樣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見就不會在以后的生活中處處的都要依賴父母了。
7.敢于面對結果。生活中不要太寵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就要什么,應該讓孩子做出選擇后敢于面對自己的選擇。比如家里面來個一個鄰居家的小孩玩,但是你的孩子吃水果,可是家里面就剩下了一個梨和一個蘋果,他要選擇要吃哪一個,剩下的一個要給鄰居家的孩子吃。當孩子發現自己選的水果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水果里面有蟲子就不吃了,哭著鬧著非要給別人的那個,這個時候不能孩子一哭鬧就馬上的給孩子換,這樣是不可以的。要讓孩子知道,這是自己的選擇,無論好壞都要面對。
孩子獨立的好處
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懂得獨立,那么他將會懂得更多的生存技能,因為他經常會自己動手去做自己的事情,對于不會的事情他也善于去研究、解決。
獨立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品質,當孩子能夠離開家長的庇護,獨自生活成長,那么說明他已經學會了獨立自主,擁有比較強的意志,并且能夠自己解決難題,勇敢克服困難,抗壓能力也比較強。自立的孩子做事效率也會比較快,成功概率更是比較高,因為他們在遇到難題的時候不會輕易放棄,而是會去尋找解決的方法。
孩子學會獨立,對他的健康成長也非常有幫助,自立的孩子通常懂得思考問題,也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孩子擺脫依賴,養成一種不怕苦難的好品質。
培養孩子自主能力,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的培養,在潛移默化中,慢慢的改變他們的習慣,也不要一口吃一個胖子,急于求成,反而壞事,所以說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來引導,做家長的一定要以身作則,也不要松一陣,緊一陣,持之以恒的去幫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