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在網絡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現在的很多學生都能夠通過手機等電子產品頻繁的接觸網絡世界。想要讓孩子完全不接觸電子產品是很難的,在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家長的溝通、陪伴和對孩子使用手機的限制,做到讓孩子健康的使用電子產品。
青少年使用手機的利與弊
利處:
1.方便溝通
學生可以通過手機與家人、同學和老師等人保持聯系,了解最新的信息和進展。
2.學習工具
手機上有很多學習資料和應用程序,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和提高成績。
3.娛樂休閑
手機上有很多游戲、音樂、電影等娛樂內容,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放松和娛樂。
4.方便查詢
學生可以通過手機查詢各種信息,如地圖、天氣、公交車等,方便生活和學習。
弊端:
1.分散視線和精力
手機游戲中的聲音、特效等元素經常會讓青少年沉迷其中,無法自拔,與此同時,他們會忽略學習的重要性,這對于學習會產生負面影響。
2.浪費時間影響學習
手機游戲中很多道具無法用金錢購買需要憑借時間兌換,導致青少年們花費大量時間在玩手機游戲上,相應的減少了學習時間,這將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
3.影響身體和精神健康
長時間玩手機游戲會使眼睛疲勞,容易出現近視;此外,還可能導致青少年各種生理和心理問題,如頸椎矯正、集中力不佳等。
4.網絡安全
學生在使用手機時容易受到網絡詐騙和欺詐等風險,需要注意網絡安全。
5.社交隔閡
過度使用手機可能會導致學生與現實社交脫節,影響人際交往能力。
青少年玩手機的八大危害
1.損身又害心
中學生處在生長發育期,很多身體機能還不健全,手機輻射危害學生發育,影響身體健康,造成理解力、反應力、記憶力的明顯下降,視覺受損,免疫功能失調。
2.攀比成風鋪張浪費
學生買手機,很多人眼紅,想自己也有一部手機好在同學面前炫耀。手機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快,功能也越來越全面,手機功能的攀比現象越來越嚴重。
3.影響學習
學生自控能力較差,當他們對課堂內容感覺枯燥乏味時,就會用手機玩游戲、發短信,甚至通話,課堂紀律及聽課質量受到影響。
4.破壞校紀
學生使用手機晚上躲在被窩里聊天、看小說、玩游戲,深夜不睡,干擾他人休息,在教室里,個別學生是開著靜音或振動甚至帶著耳機玩手機,自己不能安心聽課,同時擾亂教學秩序。
5.親情疏遠,
家長由于工作繁忙,依靠手機對學生進行管理,這樣減少了對學生直接地面對面地教育機會,減少了家長與老師直接地交流與溝通。家庭教育實際上由實變虛,由直接到間接,由親近到疏遠。家庭教育不到位,出現了漏洞。個別學生可以隨心所欲,任意撒謊,學生養成了極壞的品格。
6.侵犯他人隱私
學生喜歡拿著“攝像頭”手機偷拍,作為談資笑料;甚至故意將惡搞的情景拍下來發到網上,宣揚不文明行為,在不知不覺中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
7.身體虛弱
中學階段處于身體發育的關鍵階段,需要運動增強體魄,一旦沉迷于網絡世界,有時一整夜躲在被窩低頭看手機,使新陳代謝、正常生物鐘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身體虛弱,抵抗力下降。
8.削減思考的能力
手機會讓人陷入一種持續的“多任務”狀態,長此以往甚至會讓人們患上類似“注意力障礙”的心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人的注意力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思維不斷被打斷,這大大削減了思考的能力,讓思維變得更難以深入。此外,過度關注手機還會讓人處于應激狀態。
孩子總想玩手機怎么辦?教你高效溝通不吼不罵立規矩
1.積極的和孩子溝通,耐心的勸解
家長在勸解孩子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孩子出現問題,家長著急是肯定的,但是我們和孩子溝通時,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了解行為背后的原因,然后針對玩手機給予出自己的建議,共同的制定合理玩手機的時間。
對于孩子不要一味地指責謾罵,不能說喪氣話,不然只會適得其反。對于沉迷手機情節嚴重的孩子來說,強制性的完全不讓玩手機,只會讓孩子更加的叛逆,所以父母要注意技巧。
2.多給予孩子鼓勵
一般孩子沉迷手機,要么是自制力差,要么就是狀態不好的原因,自暴自棄。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不要吝嗇自己的鼓勵。其實家長要知道,叛逆期的孩子所面臨的壓力,遠比我們所想象的大得多,當他們的狀態差、飽受折磨,這時父母適當地給予鼓勵,讓孩子重拾信心,能積極的調整好自己的狀態。
3.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
網絡的時代,不讓孩子接觸智能手機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一定要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網絡信息紛繁復雜,孩子自控力差,如果不加以限制,很容易沉迷其中。
4.轉移孩子注意力
手機本身是不會上癮的,有時候孩子玩手機,可能就是因為太無聊了,或者周圍的人都在玩,而產生的一種跟風心理。父母可以帶孩子出去走走,或者培養一些興趣愛好,讓孩子知道,比手機有趣的東西有很多。
5.家長以身作則
有時候,孩子看見家長每一天都躺在沙發上玩手機、打游戲,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手機產生很大的好奇心。他會覺得父母在玩,自己也要玩,那如果父母有時候剛好把手機放在桌上,孩子就有可能有樣學樣。所以,家長應該以身作則,請不要無時無刻都在玩手機,要在意孩子的想法,千萬不能忽略孩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