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叛逆期是所以孩子通往成人之路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逐漸產生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這個時期一旦家長用以前的方式教育孩子不加以調整,孩子就會覺得家長不夠尊重自己,就會不愿意和家長溝通交流。
孩子叛逆期父母應該怎樣和孩子交流
1.盡量保持平常心
在孩子開始叛逆的時候,家長根本無需太過強硬,更不需要馬上去改變孩子,而是要學會去冷處理。不管孩子如何過激,家長都要盡量平靜,甚至做到完全不搭理孩子。等到孩子冷靜下來之后,再去和孩子以一種平等的方式進行溝通。
2.從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要想真正能夠與孩子在正確的道路上交流,和孩子更好的溝通,最重要的,是需要換位思考。只有從多個角度出發,在孩子的位置上思考過問題后,家長才能真正明白,到底該如何與孩子更好的溝通。
3.充分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交流、溝通,而不是對孩子進行各種各樣的限制,這個不行,那個不許。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對新鮮事物進行探索,讓孩子感受到尊重與理解,可以從根本解決孩子的逆反心理。
4.給孩子做好表率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嚴以律己,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父母是最棒的,并為有這樣的父母而引以自豪。這就給父母與孩子進行正常的交流和溝通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叛逆期的孩子不愿意和家長溝通的原因
1.教育方法不妥
家長過于嚴厲或許溺愛都會導致孩子的叛逆,過度的賞罰和約束也會引起他們的反擊和反感,過度的寬恕和縱容則會導致他們缺少責任感和自律性,而這正是咱們家長需求知曉的。
2.自我意識繁榮的爆發
有些孩子青春期階段或許他的邊界,他會把別人的許多看法,強加于他自己個人身上。在這個時期,家長慢慢地引導就好,那樣或許對他以后的生長,表達他自己的看法和心情,都是有幫助的。
3.需求被疏忽,習氣不理不睬
假如孩子生長過程中,許多言語或行為需求沒有得到回應,這兒指的僅僅單純回應而當即得到滿足,那么別人對他發出資訊時,他就簡單疏忽,且以為這是很正常的。孩子開始的交往行為都是模仿來的,假如沒有得到爸爸媽媽的回應,那么他也會覺得不需要回應他人。
青春期孩子的心聲,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
1.不關心孩子內心的想法
孩子不是軀殼,孩子有靈魂孩子也有孩子的思想,孩子有大腦,孩子也會自己思考。
2.似乎只有大人的事才重要
所以,孩子有煩惱根本就不和他們說,反正說了也沒用。他們也不會重視孩子,也不會安慰,有時候甚至還會笑話,說什么“這點兒小事有什么,沒關系”。
而他們用吼叫的口氣來教訓孩子們就是循循善誘,在他們眼里。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區別只有一個現象可以證明,就是夠不夠聽父母的話。
4.沒耐心聽孩子的真實想法
他們總認為很荒謬,是狡辯、找借口,許多事情他們根本不征求孩子的意見,也從來不愿聽孩子的解釋。
5.跟孩子聊天,話題只有學習
在家里爸媽每天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要把學習搞好,什么成績了、作業了、考試了、分數了。
6.用大道理代替心貼心的交流
然后把自己的思想傳輸給孩子,實際上只有孩子贊同他的觀點,他們才不會繼續說下去。
如果孩子不贊同,他們就會一直往下說,直到孩子很不樂意地接受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