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對孩子的養育方式無論從精神還是物質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孩子的各方面要求家長還是能夠盡力滿足的。所以,很多孩子出現了抗挫折能力弱的情況,這個問題需要每個家長重視。
孩子遇事就哭怎么解決
先接納,再引導
有些孩子天生敏感,情感豐富而細膩,對于他們來說,哭泣有時候僅僅是情緒的宣泄,所以我們只要靜靜地陪伴在一旁就可以了。情緒都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父母的陪伴和包容能夠讓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能夠充分地處理情緒背后的各種心理動機,并在接納的基礎上逐漸提高孩子情緒的耐受力,才能減少哭泣。
把不快樂說出來
內在的訴求需要語言表達能力的支持。對于言語功能稍顯不足的孩子,父母可以引導他們發展語言的豐富性,比如當哭泣的情緒消散后,嘗試著用語言和孩子溝通發生了什么,以及還可以怎樣處理。這樣不斷地示范恰當的情緒處理和語言溝通,孩子自然也會對自己的語言能力更加自信,從而放棄哭泣這個方式。
父母學會控制情緒
愛哭的孩子特別敏感,極易被大人的焦慮、緊張、憤怒、憂郁等不良情緒影響。因此父母自己先要學會控制好、平復好自己的情緒。如果已經表露出了不開心,應該立即對孩子解釋,免得孩子不斷地猜想。
“玻璃心”的孩子是怎么回事
被打擊得太多
有些父母因為擔心孩子驕傲,所以他們常用“打擊式教育”。不是批評孩子的錯誤或缺點,就是強調他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或者質問他為什么沒有達到標準。
孩子成績進步,滿心歡喜地跑向媽媽,媽媽卻拿著試卷一個個指錯:“這里是怎么回事,題目都沒看清呢?還有這里,如果不這么馬虎,不就不會錯了嗎?”孩子本還閃著光的眼神,漸漸黯淡下去。
當一個孩子,被打擊得太多,他就會缺乏自信,從而“自我價值感”低。
一旦覺得自己是“低價值”的,孩子就難以看到自己的能力,從而過于依賴他人的評價,對他人的話語極度敏感。當他人評價不高或者偏低時,孩子就會陷入自我懷疑,從而玻璃心。
能力錯覺
有些父母,為了避免少打擊孩子,就會走另一極端——不停地夸孩子。
孩子吃一口飯,哇,你真棒!
孩子自己穿衣服,哇,你真聰明!
孩子隨手畫畫,哇,你畫得太棒啦!
這樣不停地表揚,容易讓孩子產生能力錯覺——我很厲害。
這樣一來,他就只能聽好壞,聽不得壞話。一旦別人說他半點不好,他也會感受到極大的落差,從而受傷。我非常贊同父母多鼓勵孩子,但要少表揚孩子。
鼓勵和表揚的區別,就是鼓勵注重過程、努力和品質。而表揚則只看重結果,贊賞的詞也很籠統。孩子一旦被表揚得太多,就容易迷失自己,從而內心脆弱。
被指責得太多
如果父母指責、批評得多,孩子感受不到關愛,他的水杯就會是空的。水杯若長期處于不滿或空著的狀態,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容易焦慮、退縮,遇到問題,他沒有足夠的能量安慰自己,也無法平靜自己的情緒。
這樣的孩子,在與人相處時,通常小心翼翼,要么怒火一點就著,心靈極易受到傷害。
社交經驗不足
孩子在社交中成長,同時也在社交中汲取力量。孩子若平時與其他伙伴相處得多、玩耍得多,他的抗挫能力自然就能得到增長。
但如果孩子長期處于孤獨或社交圈子較小的狀態,那么他們可能無法獲得必要的支持和鼓勵,也無法從他人中汲取力量。呆在小圈子里,會使孩子過度依賴家長,一遇到問題就因經驗不足而不知所措,內心易受打擊。如果孩子長期處于以上幾種情況,他的內心就容易敏感脆弱,從而變得玻璃心。
怎么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1.親密的夫妻關系,無條件地愛并支持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力量。
2.給孩子正向、高大的身份定位。
3.為孩子植入正面的信念、價值觀。
4.培養提升抗挫折的能力和方法,比如角色互換游戲等來學會多種回應方式。
5.父母做好榜樣,同時多肯定孩子做的好的,多鼓勵孩子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6.培養孩子在不同環境里遇到挫折時的多種應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