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每個階段都會有突發狀況,家長雖然焦慮,但不要慌張,找到事情原因,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問題自然迎刃而解。比如說孩子偷東西,可能是無意識的,也可能是故意的,所以家長要關注孩子的變化。
小孩偷東西正確處理方法
1、引導孩子勇于承認錯誤。正視錯誤,是改掉偷東西行為的前提。發現問題并致歉,培養孩子的羞恥心,強化他的自制意識,不要讓孩子將錯就錯或存在僥幸心理。
2、給孩子正確的示范和引導。讓孩子區別“別人的”和“自己的”兩個概念,教育孩子如果想要別人的東西,必須經過對方同意,不能隨意翻動別人的東西,借的東西一定要歸還主人或原處。
3、多用心關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活動。父母應把偷竊行為扼制在萌芽階段,不能放任不管。孩子周圍出現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時,一定要追查清楚,并教育鼓勵孩子將物品歸還原主,同時要為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物品。
孩子為什么會偷東西
1、缺乏認識和理解
學齡前幼兒通常會“順”走他人的物品。在這個年齡段,他們對偷拿東西對他人產生的影響和傷害還缺乏清晰的了解。又或是孩子沒有接受過財商教育。他們不理解去商店需要付錢買東西而不能直接拿。
2、一時沖動
由于孩子們自控力差,有時會出于一時沖動而偷偷把想要的東西放進口袋,并不考慮其行為可能導致的后果。
3、缺乏關注
有些孩子偷拿東西,并不是出于真的需要這件物品,而是企圖利用偷東西的行為吸引父母或老師的注意力。還有一些孩子長期被忽視或是受過虐待,他們覺得偷來的物品能帶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
4、自我意識發展
一些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滿足于想法和行動受到父母的控制。他們認為偷東西這種不良行為,正是反抗父母權威的一種方式。還有一些孩子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發展,認為策劃并完成偷竊這種“挑戰”性質的行為,能夠獲得自我獨立感。
5、受他人影響
孩子們觀察到其他人的偷竊行為,于是好奇并模仿。對于年齡大一些的孩子來說,可能會迫于有偷竊行為的同伴群體給予的壓力(同伴壓力)。為了能夠融入群體,他們不得不聽從同伴的指令,從商店里直接拿東西或是從更衣室無人看管的衣服口袋里偷錢。
6、心理問題
潛在的行為障礙或心理健康問題也可能導致偷竊之類的行為問題。比如孩子經歷父母離婚、家庭變故等重大變化,或是患抑郁癥等精神疾病,可能會利用偷竊行為來應對自身的心理問題。
7、額外物質需求
很多時候,一些孩子之所以偷東西,是因為他們想擁有買不起或是父母不同意買的東西。
孩子偷拿別人東西怎么樣引導
1.多讓孩子自己去買東西,尤其是他自己喜歡的東西盡量讓孩子自己付錢。
告訴孩子只有付完錢的商品才屬于自己,自己的東西自己擁有支配權,如果別人想用都要經得他的同意,同樣,如果想用別人的東西也要經得對方同意,這是規則,破壞就要受到懲罰。
2.設立獎懲機制。
如果孩子喜歡同學的某個東西,回來告訴媽媽,媽媽可以給買一個;如果又沒忍住偷拿了別人的東西,把東西還回去不說,還要拿一個自己喜歡的東西作為補償送給對方。
3.在實踐中講方法。在幫助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制造機會向孩子借用東西,借東西時可以跟孩子說:“能把你的某某東西借我用一下嗎?當然,你也可以不借給我,因為這是你的東西。”可以盡量選他比較珍視的東西作為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