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說無知者無畏,孩子也是一樣,當他們對事情的認知還沒有到達一定高度的時候,就會肆無忌憚什么都不怕,甚至為了一件事情和父母對著干,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要著急,一定有對應的辦法來解決。
小孩和大人對著干應該怎么處理
高懸免戰牌
當你感覺到孩子就是張嘴斗氣,立馬停止和他對話。比如天冷了,你讓他里面多套一件內衣,他偏說不冷,你就把衣服放在他眼前,轉身離開。穿不穿,是他的事,話點到為止。讓孩子失去斗爭的出口,如同拳頭打在水面,沒味也沒勁,他就會知趣的收斂自己。
將近就計
有的孩子明知是為他好,卻依然拒絕聽從,你就反其道而行之。比如沒肉就不吃飯,你不必講道理,只需要連續幾頓,頓頓都吃肉。幾天下來,他就吃膩了,就會長教訓。以后在吃東西這件事情上,他就不會太任性。
讓權給他
必須要做的事情,遵循結果由我們擬定,方式和過程讓孩子來選擇。比如玩兒和寫作業。不要追著孩子寫作業,更不要反復嘮叨,寫完了再玩心里才能輕松,寫的時候要一心一意等等。
每天放學讓孩子選擇是媽媽陪你寫,還是你自己寫。如果媽媽陪,一切安排,就要聽媽媽的。孩子百分之百會選擇自己寫。自己寫,先要說明作業有多少,預計用多長時間完成。準備用哪個時間段來去完成,要加上什么時候檢查、簽字、作業的速度、準確性、工整程度要達到什么標準。
和孩子約好,做不到怎么辦。這就是適時、有序的放手,讓權利給孩子,使其體驗獨立做主的掌控感。孩子越是自己說了算,他就越會對自己的事情操心。真的操心了,他就會體會獨立做事多不容易。理解媽媽的不易,反過來能增進親子之間的關系。
孩子不聽話總和你對著干背后的原因
一、好奇心殺死貓
很多時候,孩子不顧阻攔執著的做某件事的原因也并不是想要氣死家長,而只是出于單純的強烈好奇心:
越是不讓碰,我越是想要碰碰看,想知道碰起來到底是啥感覺?越是不讓動,我就越想要動一動,想知道是不是動一動就真的能壞掉?
其實孩子好奇心強烈這件事,需要去鼓勵,而不應該過于打壓,畢竟好奇心后面緊接著的就是求知欲、想象力以及創造力。對于孩子好奇的,就是手癢想玩一玩的東西,但凡是有條件,就痛痛快快的讓他玩一下,只要這東西一旦不被禁止,很快就沒什么好玩的了。
譬如說毛頭小時候對電腦鍵盤特別感興趣,他爸爸一再吼他不許碰,但是這小子就是不怕死的三番五次爬到桌子上,不碰到鍵盤誓不罷休,把他爸爸搞得特別火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特意在地攤上買了一個廢舊的鍵盤,讓毛頭隨便敲,敲個夠,沒多久他就對鍵盤再也沒興趣了。
但也不是什么好奇心都可以這么解決,比如說電和火這種危險品,或者珍貴易碎的東西,孩子有好奇心怎么辦?那就盡量把這種東西藏起來或者遮起來,或者孩子一看到你就轉移他的注意力,哭也就哭一會兒就好了。不要讓這個東西不停的在孩子眼前晃來晃去,挑逗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又不能碰,那對孩子來說實在太難了啊。
也可以用有條件的方式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譬如說剪刀危險不能碰,但是在媽媽的輔助下,你可以玩一玩;又譬如說別人的東西不能碰,但是如果你和媽媽一起取得了對方的同意,你就可以碰了,但別人家的要更小心保護些。就算是實在不能碰的東西,也可以找個相關的視頻影片讓孩子了解一下。
總而言之,可以滿足的好奇心盡量滿足,不能滿足也給孩子盡量想點辦法。孩子知道你是會幫他的,不是單純阻止他的,就會少了很多叛逆心理,就算偶爾遇到強硬的阻止也可以理解,在這個過程中也間接可以培養更多的物權意識,安全意識。比單純的吼叫訓斥阻止,效果要好很多。
二、刷存在感
有的時候孩子不怕死的各種踩底線,挑釁,其實只是在引起大人的關注,想刷個存在感,讓大人看到他而已。
父母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安安靜靜乖乖的別搞事兒,但很少去獎勵這種行為,反而有意無意的懲罰這種行為——那種越安靜越乖的孩子,越容易被大人忽略。愛的反面不是恨,是漠不關心。
所以,對于孩子來說,最難過的事就是被“漠不關心”,因為那是離“愛”最遠的感覺。孩子害怕不被愛,于是就要故意做很多讓大人生氣的事情,讓大人發怒,甚至恨他討厭他都可以,至少證明大人還在乎他,還對他的行為有反應,總比沒人搭理好。
所以,當孩子不停的踩你的肚子,搶你的手機,在旁邊大喊大叫,怎么吼他停止都沒用的時候,你要知道,他的目的很可能就是要你吼他,和他發脾氣,甚至懲罰他,只要你理他他就高興了,又怎么可能停止呢。
想要解決孩子這方面的叛逆,那就還是要多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你不必整天陪著他玩,但是每天要有些固定的時間高質量的陪伴他,和他瘋鬧讓他開心,有一些只屬于他的儀式感,看到他的改變和努力,讓他感受到,我是被愛著的,被欣賞的,也就沒必要搞叛逆求關注了。
當然,有些孩子有特別黏人,一刻都離不開人陪的問題,那主要是因為他被限制得太多,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成就感和價值感,于是錯把大人的關注當做自己的成就和價值。
所以,我們不要讓孩子“太閑了”,讓孩子有空間和友好的環境去探索自己的能力,給他一些符合他能力的任務自己完成,譬如說練習自理,做點家務,學習技能,結交朋友等等,這樣他就不用整天掛靠在大人身上才能刷到存在感,也沒必要總搞事情讓大人不停的關注他了。
三、對控制的反抗和報復
這也是孩子叛逆的最大原因了,尤其是那種明顯能看出來孩子在故意和大人對著干,并且滿臉的挑釁和不服,多半就是在反抗和報復大人對他的控制。
有些小孩性格天生就更獨立和強勢,最討厭的事情就是身不由己,如果他在平時的生活中,經常被強迫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甚至是“吃多少飯”“穿哪件衣服”都不能自己做主,孩子就很容易滋生這種反抗情緒。
如果“聽話”這件事在孩子的記憶中從來沒什么開心的經歷,而是充滿了憤怒和不滿。孩子就會對“不聽話”有快感——你們總讓我難受,那我也讓你們不好過!
當孩子和父母陷入這種“控制與反控制”的“權力之爭”時,事情本身的對錯是非就已經不重要了。
就譬如說讓孩子吃飯這件事,就是很多孩子的雷區,越是對孩子吃什么吃多少特別在意特別控制的父母,孩子就越會在吃飯這件事上搞叛逆,餓不餓好不好吃對他不重要,重要的是奪回自己對吃飯的控制權,你讓我吃,那我就反著來,我就不吃!就算是最后奪不回來控制權,那也要把逼他吃飯的大人搞崩潰,好歹是扳回來一點不算太虧。
所以,如果你不想讓養出來的孩子天天和你針鋒相對,你說東他說西,你讓他做啥他就不做啥,你為他好他還不領情,專注每天把你氣半死,那就不要試圖去控制他。
尤其是像吃飯這種,只和他自己有關的事情,就由他去吧,沒有束縛,自然也就沒有反抗。天冷加衣服,出門上廁所這種事情,頂多提醒一下讓他自己選擇,不要就不要,愿意承擔受凍和尿褲子的后果就好。孩子不傻,如果沒有叛逆的需要,他自然知道怎么樣做對自己最好。
如果你實在想讓孩子聽你話,其實有很多懷柔的套路:你可以試圖講道理說服他,可以和他做游戲,還可以和他討價還價……雖然麻煩了點,但是只要孩子接受,這些方式是沒有后遺癥的。
但是,如果你總是試圖“壓服”孩子,早晚會遭到孩子叛逆的反噬。不是三五歲,也是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