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自己不開心時,家長們一定要先認可其感受,再適當開導,孩子只有在感受得到認可后,才會愿意聽勸解的話,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孩子說自己不開心怎么疏導
1、暫時不回應孩子的情緒,給他們一些時間。當孩子情緒很不好,有的孩子可能需要點時間去調整。如果我們問孩子:“你怎么了?你為什么心情不好?”。對于大部分孩子來說,是難以去表達內心的感受的。
這個時候,孩子只是需要時間和空間。如果被關注,被追問,反而會導致本來就煩躁的情緒更加煩躁。而作為提供關心的人也會很挫敗,反而因此導致自己情緒不好,影響彼此的關系。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陪著身邊,讓孩子還知道我們就在身邊。同時試著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等他愿意和我們溝通時再去問他剛剛發生了什么。
2、傾聽孩子訴說。其實家長發現孩子心情不好時,要認真的傾聽孩子訴說自己心情不好的原因,還需要及時的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和需求。建議家長不要立刻否認孩子也不需要指責孩子,要順著孩子的想法慢慢的深入了解孩子。
3、不要講所謂的大道理。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心情不好時,直接以成人的大道理去訴說孩子,試圖勸解孩子,這些大道理在孩子心目中并沒有實際意義,孩子也不想聽到這些所謂的大道理。
4、平等的對待孩子。孩子雖然特別小,出現心情不好時,家長要及時的開導孩子。建議家長不要忽略孩子的真實想法,也不要覺得孩子特別的小,不會出現心情不好的情況。建議家長平等的對待孩子,要適當的學會感同身受。
導致孩子不開心的原因
1.父母的抱怨讓孩子更消極。如果你是一位愛嘮叨的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抱怨或者總是對孩子說:“我這是可都是為了你好,你還不領情。”
父母本來并不想傷害孩子的情感,也確實是為了孩子好,但年幼的孩子無法理解父母言語背后的深層意思,轉而將父母的抱怨化作對自我的不認可,這時候孩子就會產生負面想法。
2.父母的諷刺威力也不小。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非常喜歡說諷刺的話語,比如娟娟做錯了事情,媽媽就會說:“還是xx家的小朋友好,細心懂事從來不出錯。”
父母本來是想給孩子壓力,希望孩子進步,是一種愛的表現。只不過這種激勵的方式并不對,有時候父母說反話,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更消極,因為他們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對自己也就自暴自棄了。
孩子鬧情緒,不開心時,家長要避免以下這幾種做法
(1)無視。無視實際上是一種逃避的表現,通過其他有吸引力的東西把孩子注意力轉移過去。例如“別哭了,帶你去買好吃的”。
(2)責罰。家長們一味的覺得負面情緒不好,就不允許孩子有這種情緒,通過“不給你買好吃的”、“不帶你出去玩”等懲罰,要求孩子拒絕負面情緒。
(3)冷漠。有些事情家長卻覺得無所謂,但在天真無邪的孩子眼里卻是大事,當孩子因此有了情緒,家長卻不以為然,對孩子的情緒無動于衷。
(4)說教。當孩子鬧情緒的時候,很多家長喜歡講大道理。例如“弟弟比你小,你應該讓著他一點”、“作為男子漢,在哪里跌倒就要從哪里爬起來”等等。這些話雖然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對于排解孩子的負面情緒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