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很多家長都會發現,自家孩子身上沾染了許多不好的行為習慣,其中最讓父母頭疼的就是,孩子竟然學會了偷拿別人東西。對于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先清楚原因,然后再做出引導。
第一次發現孩子偷東西怎么辦
1、先冷靜,不要反應過度。雖然孩子發生了“偷”的行為,但并不意味著他就變成了小偷。父母應該保持冷靜,思考下是什么原因讓他這樣做?孩子想要什么?是零用錢不夠,還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與關心?
比如,如果孩子沒有零花錢,或者感覺自身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可能會選擇自己動手“自取所需”;孩子如果覺得沒有人關心他、愛他,“偷”可能會成為他們表達不滿以及需求滿足的方式。家長一定要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溝通,了解他這一行為背后真正的原因,可以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給予孩子適當的滿足。
2、讓孩子歸還物品和錢。如果孩子的東西是在外面商店或者別處拿的,事發后家長必須監督孩子或者陪他一起歸還物品并道歉,而且必須是當面還,不能偷偷地放回去,這樣能讓孩子認識到這一行為的性質和相應的后果。
如果孩子是從家里拿了錢,估計一下他到底拿走了多少錢,并向他說清楚這些錢必須償還。孩子可以通過幫忙做家務來還錢。
3、告訴孩子哪錯了,并讓他受到懲罰。家長要告訴孩子,偷東西是不對的,并且做出懲罰,比如罰站、一周不許看動畫片等。懲罰要堅決按約定實施,不能心軟。
4、不要以打罵方式教育孩子。在發現孩子偷東西的時候,情緒不要過于激動,父母過激的反應和打罵的行為,可能會使孩子出現逆反的心理情緒。
孩子“偷東西”的原因有哪些
1、沒有“偷”和“拿”的概念。小孩在3歲到5歲之間是沒有偷和拿的概念,他們不知道偷和拿有什么區別,看到喜歡的東西就單純的想要擁有。在6歲到10歲之間的孩子,開始理解偷和拿的概念,并且也懂得偷東西是不好的行為。
2、引起關注。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缺乏關注,尤其是父母的關注。這部分的孩子,因為父母疏忽對他們的情感需求,明知道偷東西是不良的行為,但是偷東西能吸引到父母關注他們,就故意偷拿東西來引起他們的關注。
3、想要擁有自己沒有的東西。孩子天生比較好奇,看到別人玩的很好的東西,自己也想擁有。這個時候父母不一定會滿足孩子的需求,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孩子自然就會“偷”別人的東西。
4、好奇心作祟。人的好奇心與年齡是成反比的,年齡越小的時候,對于周圍的事物與世界充滿好奇了,總是喜歡這里看看,那里瞧瞧,進行探索與摸索,因此當孩子不經過別人的同意,直接拿走別人的東西,可能是好奇心作祟。
打罵孩子真的有效嗎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偷東西之后,很少會分析孩子是否明白什么是“偷”,也不明白孩子偷東西的真正原因。有的家長第一反應就是“孩子丟了我的臉面”,于是急躁地打罵孩子,甚至給孩子貼上“不道德”“沒出息”的標簽。
打罵孩子一定能夠糾正孩子“偷”東西的行為嗎?答案是否定的。不僅如此,打罵孩子容易帶來更大的傷害。孩子的做法可能只是無心的,但是家長沖動的做法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如果父母當眾打罵自己的孩子,指責孩子偷東西,很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自暴自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