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的孩子正值青春的叛逆期,如果家長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出現了偷東西的行為,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要對孩子大打出手,而是應該讓他們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而不會再犯。
16歲孩子偷東西屢教不改怎么辦
第一步:認錯。首先,要讓孩子認識到偷東西是錯誤的行為。很多時候,孩子偷東西,并不理解“偷”的概念,可能僅僅是因為喜歡就很隨性的拿走并占為己有。所以,要明確得告訴孩子,偷別人的東西,是錯誤的行為。
第二步:道歉。這一步至關重要,不可缺少,要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向被偷者真誠的道歉。這樣可以讓孩子的內心感到羞恥,這里的羞恥不是壞事,而是好事,孩子有羞恥感,才不會出現屢教不改的情況。
第三步:懲罰。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懲罰,懲罰的基本原則是:不用武力解決。而是懲罰孩子買玩具的次數,孩子出去游玩的次數。比如當時本打算給孩子買玩具,那就告訴孩子,買玩具的錢已經賠償給別人的,你的玩具取消了;或者近期有游玩的打算,就告訴孩子,錢賠償給別人了,游玩計劃進行不了了。
第四步:教育孩子問題的嚴重性。教育孩子不該偷拿錢,更不該有“不擇手段”這種想法。這種不負責、自私、無原則的做法是不能被認同的。應該讓孩子明白,解決問題要用合理的方式,而不是不擇手段地達成自己的目的。
16歲孩子偷東西屢教不改的原因
1、受到家庭的影響。有的父母愛占“小便宜”,經常“拿”別人的東西且習以為常,并不覺得這種做法不對,相反還會沾沾自喜。由于從小耳濡目染,孩子就會有小拿小摸的行為,并慢慢發展成為“偷東西”的習慣。
2、被外界的行為所誤導。社會上有一些自私自利的人,不愿努力拼搏而又希望得到享受,因而急功近利地實施“偷”。由于受到這種不良風氣的影響,以為可以不勞而獲是自己的本事,對自己大有好處,所以就會學到“偷”。
3、好奇心作祟。或許是之前從視頻中看到過偷拿的片段,亦或者是身邊有小朋友存在偷拿行為,所以孩子會產生很強烈的好奇心理,甚至覺得這是一種“英雄事跡”。孩子的想法很單純,就是覺得偷拿東西很好玩,特別刺激。
教育偷東西的孩子,這些教育方法一定要避免
1、給孩子貼上“小偷”標簽。幾乎每個孩子都有過“拿”別人東西的經歷,對于孩子的偷東西行為,切忌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簽,因為孩子可能沒意識到自己行為有多么錯誤時,大人已經給自己貼上了不道德的標簽,無疑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可能會導致孩子“破罐子破摔”。
2、當著孩子的面和老師或者他人討論。孩子是有自尊心的,你當著孩子的面和老師討論孩子拿回東西的事情,孩子會感到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失去了自尊,會感到羞恥,很容易讓孩子在老師同學面前抬不起頭,唯唯諾諾。
3、視而不見或袒護。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偷東西”是暫時性的,長大了自然就好了,所以干脆視而不見或袒護孩子。孩子得不到正確的引導,以后很容易養成偷東西的習慣。
4、反復追究、隨意轉述。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之后,都會犯的一個致命錯誤,就是反復在孩子面前提起孩子曾經犯的這個錯誤,其實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行為!
既然錯誤已經產生,并且孩子已經意識到這個錯誤,并且決定改正,父母就不要一直反復追究孩子的這種錯誤。父母的這種追究責任的做法,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父母也不要隨意將這件事情告訴別人,要給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