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大多數家長發現自家孩子有東西的行為時,都會采取打罵的教育方式,但事實證明,這種教育方式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給孩子的身心帶來傷害,嚴重的還會強化他們這種行為。
孩子老是喜歡偷東西家長應該怎么辦
1、分析法。發現孩子偷東西時,父母要先了解背后的原因。即使此時你非常生氣,想要快速糾正孩子的行為。但是,還是要平心靜氣的跟孩子進行溝通。要分析一下孩子的犯錯動機,了解孩子只是好奇心驅使下犯錯,還是出于某些原因其他原因。
2、溝通法。語言是溝通的橋梁,父母可以反復跟孩子聊天,通過語言了解孩子為什么犯錯,犯錯時的行為過程,犯錯后的心態等。
同時,父母可以跟孩子強調問題的嚴重性,引導孩子改正錯誤。孩子偷東西父母屢教孩子還是沒有改正,很有可能是因為孩子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所以,如果想要徹底糾正的話,那么前提是要先讓孩子明白,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3、給孩子灌輸物權思想。家長平時可以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保護自己物品的權利,當別人想要這樣東西時,必須得經過本人同意才可以。
可以讓孩子換位思考,如果自己的玩具,別人想玩但自己不想給的情況下,是可以拒絕的。
同時,孩子若想玩兒別人的玩具時,可以主動去詢問別人是否可以借給自己玩兒,或者可以拿自己的玩具作為交換,但“偷”是萬萬不可的。
4、獎罰分明,強化孩子的正向行為。一旦孩子做出了尊重別人的物權,看到喜歡的東西沒有直接拿,而是征求別人意見的行為,父母一定要及時表達肯定與贊賞,讓孩子體驗到這種行為帶來的積極情緒體驗,從而更愿意重復這種行為。
如果孩子“屢教不改”,要事先和孩子約定好一些懲罰措施,比如,如果下次拿別人的東西再不打招呼,就要連續一個禮拜不能再去小伙伴家玩了等等。一旦約定,就要果斷執行,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行為帶來的消極后果,從而更愿意避免這種行為。
孩子偷東西背后的原因
1、父母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當孩子想要得到某一件東西的時候,家長沒有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沒錢買東西,又經不住誘惑,便對別人的這件東西產生了占有欲,便偷偷去拿。
2、缺乏父母的關注,借此嘩眾取寵。孩子雖然小,卻也知道想要得到別人的關注,就要做一些可以引人注目的事情。“偷”東西就是孩子能做到可以吸引大家目光的事情。
3、父母過于放縱,孩子心中沒有界限。孩子會出現“偷”這樣的情況,與父母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有些父母對于孩子很放縱,這就讓孩子的心中沒有了約束。
為什么不能隨便亂說孩子“偷”呢
沒有事實根據,就說孩子偷東西,這樣的做法非常過分。不管是在商場還是在集市上,孩子看見喜歡的東西,都會拿在手上把玩,有時久久不愿放下,可能還會順手放在包里,這都是正常的現象。
有的孩子因為年齡小,不懂拿和偷的區別和界線,也有的孩子因為貪玩,而忘記把東西放回去,大部分并不是故意要“偷”。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要做好善意的提醒,不要忙于下結論,如果孩子沒有“偷”的行為,這種做法不但顛倒黑白,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還會影響其正常的成長,對孩子是一種嚴重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