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東西雖然是一種非常惡劣的行為,但是家長也不要不問的緣由的對孩子大打出手,因為這樣很容易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做出更加危險的行為來,家長一定要心平氣和地積極引導。
13歲孩子偷東西家長應(yīng)該怎么處理
1、巧用轉(zhuǎn)化教育。當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有偷東西行為的時候,家長還應(yīng)先冷靜下來,給足孩子的面子。切忌不能和孩子大發(fā)雷霆,劈頭蓋臉的一頓訓。家長還應(yīng)耐心的教育孩子不要繼續(xù)偷東西,將孩子犯的錯作為一次良好的教育機會,讓孩子意識到偷是一種嚴重錯誤的行為。
家長還應(yīng)利用轉(zhuǎn)化教育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當孩子有偷東西行為的時候,家長還應(yīng)耐心的教育孩子,讓孩子知道和了解偷東西是一種不好的行為,要及時改正。
2、準確地了解孩子偷拿東西的真實原因。很多時候,孩子會有偷東西的行為,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東西自己很喜歡,自己卻沒有。
家長還是應(yīng)該和孩子多溝通,是不是給的零花錢少,又或者是不是這件東西是孩子多次和父母提出要求買的,可是父母始終是沒松口等等,家長及時地了解孩子真正的原因,才能做到對癥下藥,幫助孩子改正。
3、家長應(yīng)該告訴孩子他的行為是哪里錯了。身為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一個很重要的做人原則就是,即使是一針一線也不應(yīng)該伸手拿別人的。
當孩子有偷東西行為的時候,父母應(yīng)該正確地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如果你拿了別人的東西,別人應(yīng)該會很傷心吧?同樣,別人拿了你自己的東西,你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教會孩子同理心,能夠幫助孩子從他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樣才能減少孩子傷害他人的行為。
13歲孩子偷東西的原因
1、父母不好的示范。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舉止,其實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
有些家長在平時生活中總覺得孩子小就不尊重孩子,亂拿亂用孩子的東西,當他家中有朋友到訪時,還要強行逼迫孩子把自己的玩具進行分享,這就讓孩子沒有物權(quán)的概念,逐漸形成了不好的行為習慣。
2、孩子滿足內(nèi)心對于這件東西的需要的感覺。其實孩子為什么會帶這些東西回家,還有就是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孩子可能在家里的時候,問父母要過一些東西,父母并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孩子對于這些物品的需求心理沒有得到滿足,孩子只能拿學校里或者其他孩子的東西,來填補內(nèi)心這種滿足感。
面對偷東西的孩子,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有哪些
1、給孩子亂貼“小偷”標簽。在面對孩子偷東西的這一行為時,很多家長會選擇用打罵的方式來處理,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簽,這其實是特別傷害孩子自尊心的。
2、逼問孩子、反復(fù)追究。若孩子沒有偷東西,父母反復(fù)追問會讓孩子感到父母對自己不信任;若孩子真的偷東西,父母逼問的方式也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適可而止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明白自己錯了,下次就會注意,父母反復(fù)追究,就像撕開了孩子愈合的傷口,孩子可能會因為反感而做出叛逆的行為,比如:“你說我是小偷,那我就繼續(xù)偷東西給你看。”
3、在外人面前教育孩子。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做錯了,卻不愿意,就是讓自己不好的行為被更多的人知道的,若父母不論青紅皂白,就在外人面前批評教育孩子,甚至讓外人參與到打罵孩子的過程中,這無疑是對孩子自尊的踐踏,只會加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