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出現偷東西的行為,對于父母來說是一件非常苦惱的事情,因為偷是一種非常惡劣的行為,所以在發現自家孩子有出現這種行為之后,很多父母都采取了打罵形式,但事實證明,打罵只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
小孩偷東西如何教育
1、不要審問孩子。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了新玩具或者其他東西時,父母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保持心平氣和的心態,不要審問孩子。因為這樣只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甚至逼迫他們說謊,父母應該鼓勵他把事情的經過和自己真實的想法說出來,這樣才有利于解決問題。
2、先冷靜下來,問清楚孩子“偷東西”的原因。年紀小的孩子對物品的所有權觀念并不是那么深刻,可能覺得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或者想要的就一定要擁有。
家長在這個時候要及時教給孩子正確的所有權觀念,比如想要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需要得到他人許可才能玩;在超市買東西需要付款了才能夠擁有;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是需要他人許可才能擁有的,哪些是完全不屬于自己的……當孩子明白了這些,就不會出現“偷東西”的行為了。
3、告訴孩子不要侵占別人的東西。在實際生活中,父母要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必須經過主人的同意才可以玩才可以用,如果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就去拿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并且父母也可以有意識的培養他一些待人接物的方式。
4、當面指出孩子的錯誤,并讓他接受應有的懲罰。對于有意進行“偷東西”行為的孩子,要及時指出孩子的行為錯在哪里,要讓孩子及時地停止這種行為并為此道歉。
5、鼓勵孩子歸還別人的東西。當孩子拿了幼兒園或者其他小朋友的物品時,父母除了讓他分清對錯,具備是非觀念外。這件事的處理結果也非常重要,父母應該鼓勵孩子主動歸還物品,當然歸還之前一定要讓他明白道理,從而讓他做到自愿歸還的行為。
孩子“偷東西”背后反映了什么樣的心理
1、享樂心理。有些孩子好玩,他們會把偷來的東西藏起來,使得失物者焦急尋找時,從中獲得不一樣的樂趣,他們樂于享受偷時的快感以及捉弄別人的快感,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種別樣的惡作劇。
2、嫉妒、攀比心理。有些孩子總會在班上炫富,也有些孩子因家境貧窮而心生嫉妒。當常常被同學籠罩在一個炫耀得到環境下,有些孩子往往因無法得到自己想擁有的東西的時候,往往因心中的嫉妒與攀比而走上了盜竊的道路。他們希望自己也能夠擁有,也想收獲別人投射來的羨慕的眼光,他們享受那種仰慕的目光。
家長當面斥責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
迫使孩子撒謊。正是因為當眾斥責孩子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孩子為了避免被家長責罰,所以下意識地會用撒謊,來幫助自己逃脫此時的尷尬境地。
當孩子用撒謊的方式來逃避了責罰,孩子就回嘗到撒謊的甜頭,久而久之,就會習慣性的用撒謊的方式,來面對家長關于“偷東西”的責問。
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傷害。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偷東西”給自己丟臉了,在控制不住氣憤情緒的情況下動手打孩子的家長不在少數。但是打孩子并不能解決問題,孩子依然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除了讓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受到雙重傷害以外,對自己對孩子都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