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生活條件變好了,孩子不缺吃穿,這個時候就想著買玩具,出去玩。家長有時候會拒絕孩子的要求,可總有一部分孩子,不聽話,甚至是偷偷的拿錢,這讓家長非常擔心,時間久了會產生不好的習慣。
小孩拿家里的錢該怎么教育
1、加強教育和引導。跟孩子講明事情的危害性,杜絕此類事情再發生。要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講明偷偷拿錢的危害性,如果需要錢,就提出來。讓孩子明白:只要是需要花的錢,一定不會不給;不需要花的錢,就要節約。
2、家長要了解孩子為什么要偷錢。不要出手就對孩子打罵,或者隨便就給孩子貼上小偷和賊的標簽。要告訴孩子偷錢的這種做法是不道德的,如果成年后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后果非常嚴重。給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保證一定要改正。
3、和孩子協商好。孩子這種行為一定要警惕,一定要引起孩子和家長重視。有需求和家長提,一般孩子要三次滿足一次。也可以讓孩子幫助干力所能及的家務,家長獎勵一些零花錢。同時,孩子到一定年齡,給一些錢,家長可以教給他記賬和管理。
4、給孩子建立一個正確的金錢觀。想要以后不再發生這樣的行為,就要弄清他要買什么,如果是為了買比較合理的某種東西而拿錢,家長盡可以滿足,如果是不合理的需求,作為家長可以“借錢”給孩子,讓孩子日后還,一來可以避免孩子偷錢,二來還可以養成慎重的購買習慣。
孩子偷拿家長錢我們可以分成不同情況來理解
第一種情況,孩子偷拿家長錢是因為孩子認為自己已經成熟到了不需要得到父母的允許就可以自由支配錢的程度了。對這樣的孩子,告訴他以后要經過家長允許就可以了。
第二種情況,孩子認為自己拿錢的辦法和手段父母發現不了,并且可以在同學面前炫耀,是小孩子自戀的表現。對于這樣的情況,父母把該給的零花錢給足,但是孩子用來撐臉面的那部分錢不給,讓孩子在適度挫折中放棄一小部分自戀。
第三種情況,孩子想買東西,但不敢跟父母說,因為知道父母不可能允許。
對于這樣的情況,孩子的心理是這樣的:首先,孩子有想要獲得好東西的欲望,但是家庭規則卻不能滿足他的愿望,于是他就趁著父母不知道把錢拿出來。在這里,如果家庭規則不是十分嚴厲,是可以有商有量的話,那么孩子就會選擇跟父母商量而不是偷家里的錢。
為什么小孩老拿家里的錢
年齡較小的孩子,是非界限模糊,往往不把拿家里錢去花當成一種嚴重的錯誤行為,只覺得沒經過爸爸媽媽同意不好,但花錢的需要占了上風,就去拿著花。
有的孩子認為大人可以自主去做的事情,我也可以去做,爸爸媽媽可以自主花錢,我要錢,家長不給我或給的太少,拿家里錢花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