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孩子沉迷手機要分散她的注意力,讓她的精力分散到別的地方去,讓她沒有精力和時間再關注到手機,實在不行的話只能強制收繳,或者找有威望的人和孩子千做工作,說玩手機的壞處,還是科學的方法解決,下面就由專家為大家解答對少年沉迷手機有什么建議的話題吧。
1、家長不要強勢打壓,應采取懷柔政策。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他有較強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有點固執和叛逆。如果你采取強制手段,沒收手機不允許他玩。他會覺得自尊心受到傷害,跟著父母對著干,長此以往,不僅破壞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更激起孩子對手機的依賴和迷戀。
2、向孩子講述手機的危害,讓他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他認識沉迷于手機的危害,明確這個時期學習才是首要任務。這個時期的孩子對父母的關系不太依賴,家長與孩子溝通時,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如果家長覺得直面與孩子溝通效果不大,可以通過書信、微信等方式,與孩子傾訴彼此的想法。
3、與孩子協商使用手機的時間、次數。讓孩子一下子就戒掉手機,這種方法是不行的,家長可以先跟孩子規定使用手機的時間,在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之后,可以適當的玩手機。比如寫完作業后可以玩一到兩個小時的手機,雙方要遵守規則,如果不遵守規則是要受到相應的處罰,比如做家務、禁止玩手機2天。
4、引導孩子通過手機學習新知識。網上的知識涉及到各方各面,通過引導孩子去篩選有益的知識,通過閱讀學習更多的新知識、開闊孩子的視野。比如孩子在使用電子產品時,可以引導孩子閱讀經典名著,瀏覽新聞,熟知各地的風土人情,也可以觀看一些教育性的節目。
5、尋找替代孩子玩手機的娛樂活動。孩子沉迷于玩手機,是因為他對其他的愛好不感興趣,如果你安排豐富的娛樂節目,轉移孩子對手機的興趣。比如帶孩子去爬山、游泳,讓孩子鍛煉身體;經常帶孩子去讀書館、參觀各種具有文化素養的文化活動。
6、家長要給孩子樹立榜樣,不沉迷于游戲。想要讓自己的孩子不沉迷于手機,家長要起到以身作則的作用。很多孩子沉迷手機就是從家長沉迷游戲引起的。如果家長一到家就玩游戲,不花時間陪孩子,不關愛孩子,孩子從家長的一言一行中都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教育孩子,首先家長自身要做到,給孩子樹立榜樣。
1、家庭氛圍。在家的時候,老爸老媽都在玩手機或者平板電腦等,沒有其他的跟學習或者增長知識相關的活動。這樣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孩,讓他覺得在家就應該玩手機,玩平板電腦。
2、小朋友朋友圈的影響。現在的小朋友已經有自己的小圈子,而且我們家長也都鼓勵孩子多出去交際,鍛煉自己。但小朋友在他的交際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得不到家長的幫助。比如這個圈子的小朋友都在玩某個游戲,他為了融合這個圈子,也會跟著玩。他覺得這是對的,是必須的,不然跟其他人無法愉快的玩耍。有時候,這個所謂的“游戲”到底是什么游戲?有沒有妨害未成年人的成長?有沒有影響小朋友的身心健康?還需要我們家長多關注自己的小孩。
3、當前教育模式的問題。我們喊了很多年素質教育,到現在依然沒有落實。學校為了完成素質教育這個口號,平添了許多“折磨他人也折磨自己”的課外作業。這些老師、家長、小朋友每天要應付的東西對素質兩個字有沒有幫助?對他們的成長有多少積極的影響?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的是這些東西耗費了大家的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就是剛開始很新鮮,大家一起開心應對;慢慢的發現可能這些付出毫無意義,久而久之就到了完全厭惡純粹是為了應付的地步。最后,小朋友不僅討厭學習書本的知識,也開始討厭那些所謂的素質教育的內容。只有玩游戲來解悶啦!
4、游戲本身的吸引力。有些游戲的設計可謂煞費苦心,游戲團隊會請相關領域專家來做游戲玩法和成長模式,更容易讓人上癮。成年人都抵抗不了,何況小朋友。
5、小朋友自有的好奇心。小朋友正處在強力渴求知識的階段,任何能引起他興趣的東西都能讓他全神貫注。所以這時候是引導小朋友最好的時候,如果家長不引導,學校不引導,那只有游戲能引導他們了。
6、相關部門監管落實不到位。比如沒有游戲分級制度,只有發行號就可所有人下載。對小朋友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內容以及課外、課后作業內容沒有監管到位,造成大家一起“應付”的泥潭。
總之,做什么事情都不夠努力,也是沒有自信的一種表現,沉醉在手機的世界里面。特別是手機上玩游戲,很容易上癮的。這個就要靠個人的自制力去克服他,以上內容就是專家為大家解答關于對少年沉迷手機有什么建議,謝謝您的閱讀,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