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家庭中,孩子是全家的重中之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留給孩子,大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即便如此,現在很多孩子,只關心自己的得失,不懂得關愛和體諒長輩。父母常常感嘆:我們對孩子這么無私,為什么孩子越來越自私?
孩子比較自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其實,這與孩子的日常生活環境和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就拿“吃”這件小事來說,很多父母,尤其是爺爺奶奶,舍不得讓孩子餓著,不到飯點,還不厭其煩的給孩子準備飯菜,好吃的也都留給了孩子。
這種情況不多,孩子當然只關注自己的需求:“好吃好喝,當然是我的第一!”
在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初始階段,幼兒有這種“自私”傾向是正常的。然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如果沒有大人的引導,他們最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
沒有孩子天生就是自私的。但大多數時候,我們父母,懷著無私的愛,給予他們理所當然,享受的錯覺。說到無私,中國父母最有發言權。孩子小的時候,精心安排孩子的衣食住行;
孩子上學的時候,告訴他們要好好學習,不要為家里的事操心。孩子畢業了,為了孩子找到一份好工作,努力攢錢給他買車……
太多的家庭把孩子放在中心,為他們做的太多。然而,令父母沮喪的是,他們付出的越多,孩子就越不感恩,甚至養成了壞習慣。
幾年前,浦東機場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殺母案。日本留學生王某因生活費爭吵,在機場用刀刺傷母親9刀。23歲的男孩,來自上海的一個普通家庭,在日本揮霍無度,每年的學費和日常開銷高達30、40萬元,而他的父母卻咬著牙支持他出國留學。王某的媽媽為了兒子,傾其所有。
《少有人走的路》有這么一句話:“真愛不是簡單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適時的表揚、適當的批評、適當的辯論、必要的鼓勵和有效的監督。
顯然,有的父母,一味的付出和付出,到頭來只感動了自己,卻沒有感動孩子。
愛你的孩子,別忘了教他愛別人
李安拍完婚宴三部曲后,在接受采訪時說:“我不再教孩子孝順了,愛我就夠了。”
愛,是一種能力。要把孩子養好,給他無條件的愛是不夠的。也教他如何去愛。
“給奶奶一點吃的”、“讓媽媽休息一下”、“幫爸爸帶鞋”……父母不妨自私一點,懶惰一點,不要愛太多,還有給他們的孩子更多的機會去關心他們周圍的人。
作為父母,最欣慰的不是孩子考了多好的大學,找到了多好的工作,賺了多少錢,而是孩子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能理解和關心父母,懂得愛別人的孩子,以后更容易被別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