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一個勤奮的世界,沒有什么是困難的。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勤奮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可以讓我們獲得豐富的知識,讓我們的心靈得到鍛煉,找到生活的意義,活得更精彩。勤奮的反面是懶惰,它不僅包括精神上的懶惰,還包括身體上的懶惰。一個人一旦變得懶惰,就會浪費學習,不求進步。那么,孩子懶惰怎么辦?
孩子懶惰怎么辦
懶惰已經成為許多孩子的共同問題,那么這種懶惰是如何形成的呢?
原因之一:父母太勤奮,為孩子做任何事,使他失去了鍛煉的機會有些父母真的很努力,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管理得很好。但在這種情況下,它可能是負面的。如果你做所有的工作,他會做什么?父母在孩子學會吃飯時給他們喂食。當孩子們學會走路時,父母總是抱著他;孩子一學會打掃房間,父母就打掃干凈了,所以父母都打掃好了,他能做什么?
父母太勤奮、做得太多,除了讓孩子失去鍛煉自理能力的機會外,還對他們的心理產生影響。
例如,他們的父母并沒有給他們一直鍛煉的機會。因此,他們的孩子將無能為力,越來越不敢嘗試和依賴父母,這不利于他們自信的培養和獨立人格的形成。
行動:少做,慢慢做
如果是因為父母做得太多,工作太努力,孩子們會變得懶惰,那么建議父母在將來告訴自己“做得少一點,做得慢一點”。比如,當孩子吃東西時,父母盡量不喂,讓他吃,他開始慢慢吃,父母應該學會等待,不要擔心,比如他不吃就收。不要因為孩子動作慢,父母不耐煩,就幫他做,這樣會讓孩子失去鍛煉的機會。
第二個原因是父母要求太高,孩子總是因為嘗試而受到批評一些家長也明白,孩子們應該聽其自然。但同時也會犯錯誤,要求太高,孩子怎么辦都不滿意,總是找毛病。因為孩子年紀小,認知能力差,體力比較弱。當吃飯時濺得到處都是,當洗衣服時濺得滿地都是,自己的玩具弄得亂七八糟,這時父母會生氣,開始批評自己的孩子:“看你,你不能吃自己!”,“我怎么能長時間洗衣服呢?”……孩子們不容易培養自己做事的勇氣,但作為父母批評和諷刺的回報。這樣,孩子會覺得無論他做什么,他的父母都會批評他,所以他不會這樣做,也不會被責罵。
行動:多鼓勵,少批評
孩子需要長大,沒有人可以一蹴而就,一接觸什么就馬上學會,需要一個學習、鍛煉和成長的機會。作為父母,如果孩子表現不好,你應該多鼓勵他們,少批評他們。在很多情況下,“來吧,寶貝,爸爸媽媽相信你能行”比“你太蠢了,這行不通”更有效原因三:老年人體力有限,孩子缺乏鍛煉
根據調查,中國近一半的兒童是與祖父母一起長大的,這是一個糟糕的統計數字。
要知道,老年人畢竟年紀大了,不僅學習能力下降,缺乏育兒知識,更重要的是身體素質差。
大多數時候,他們不想帶著孩子跑或跳到外面,而是盡量把他們留在車里。此外,老年人總是喜歡和孩子一起聊天,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如何與孩子互動,如何玩游戲,這也會使孩子缺乏體育鍛煉,變得越來越懶。
心理上缺乏鍛煉,懶得面對新事物。大腦缺乏鍛煉,懶得學習。
對策:制定培訓計劃,家長親自監督實施
這種由長期不活動和不活動造成的懶惰需要父母為孩子制定長期計劃并監督其實施。每次孩子完成任務后,他或她都會得到獎勵。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的習慣將得到鍛煉,認識到勤奮的好處,并逐漸改變他們的性格。該計劃應更加詳細和實際,分階段實施。例如,從基本的生活技能開始,讓他們拿起自己的玩具,疊好自己的衣服。然后我每天看一本圖畫書,逐漸延長時間,增加做事的難度,引導他們一步一步地克服困難,讓他們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