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吐槽,孩子在家皮的很,一到學校就特別乖,其實這樣的“兩面派”其實有很多。那么,為什么孩子在學校聽話在家不聽話?
為什么孩子在學校聽話在家不聽話
1、孩子沒有問題,但是學校和家長對孩子的行為判斷標準不同,所以采取不同的應對方式。例如,喜歡在學校吃東西的孩子,需要在家喂飯—如果他們不喂飯,他們就不吃東西。事實是老師不會喂孩子吃飯,而是信任孩子,選擇等孩子自己做。起初,學校老師可能會等孩子15分鐘。到第13 鐘,孩子會自己吃飯。而家長不忍,等到第二分鐘開始,自然孩子養(yǎng)成習慣,等著家長喂。
2、父母面對問題的方式需要調整。同樣以喂食為例,等到第五分鐘,孩子還是沒吃東西,家長的另一部分反應是堅持不喂食,而是采取另一種錯誤的反應,在勸說之初:“寶貝,可愛,吃長身體”,然后問“快吃!不吃不買玩具”,不能就罵,不能就打。一頓美餐的心情還在醞釀中,還沒來得及興致就被打斷了,孩子怎么會愿意吃飯呢?
孩子在學校聽話在家不聽話家長應該怎么辦
1、制定規(guī)矩
家長要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制定工作時間表,科學合理安排孩子一天的生活,起床、睡覺、吃飯、學習、戶外活動要有相對固定的時間。日程一旦確定,就要嚴格執(zhí)行,長期堅持。不要因為家里有客人或成人活動而隨意擾亂孩子的生活規(guī)則。
當然,在特殊情況下,比如節(jié)假日、生日,可以讓孩子有一定的自由度,但一定要提前說明原因和具體要求,讓孩子明白這是特殊原因,不是平日也放提出要求并破壞常規(guī)。
2、制定行為準則
父母可以將良好的行為變成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孩子可以通過反復練習將其內化為自然習慣。
例如,飯前洗手。吃飯時不要亂跑或玩耍。喜歡的菜不能拉到自己面前;玩具、閱讀書籍要及時整理;未經(jīng)允許,請勿觸摸成人的東西。請勿觸摸家中的電源插座和危險物品。屋里的客人應該有禮貌;外出拜訪主動打招呼;接受禮物,感謝食物;不要在公共場所大聲說話;下棋、棋要遵循既定的規(guī)則,不要因為害怕輸而下棋。
3、提出勞動要求
在現(xiàn)代的獨生子女家庭中,年輕的父母往往認為自己的孩子年幼,所以為他們做任何事情。或者怕讓孩子自己做事情會造成很多麻煩,越幫越忙,所以為了省時省事,什么都做。這一方面影響了很多孩子能力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又發(fā)展了孩子過度依賴的心理,使孩子缺乏進取心。
家長除了要求孩子做自己的事情外,還要根據(jù)孩子的年齡規(guī)定他可以參與一些家務活,例如:2歲的孩子可以幫大人拿小物件; 3、4歲的孩子可以擺盤子和筷子; 5、6歲的孩子可以疊衣服、疊被子、買小商品等。
為什么孩子在學校聽話在家不聽話,父母不僅要愛自己的孩子,更要懂得愛自己的孩子。 他們應該肩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 他們也應該理性、有節(jié)制地對待孩子,把愛和教育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