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現在的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長輩對他們更多了幾分關愛,經常會無意識地幫助孩子做一些細小的生活瑣事,無形中造成孩子懶惰、依賴的心理。家長如何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的能力呢?
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的能力
1.在風險低的小事上重復鼓勵孩子獨立行事。
就是在孩子有能力去做的事情上,盡量讓孩子去做,很多時候家長認為有風險就阻止孩子去做。如還在爬的寶寶,當他們自己爬著去拿一樣東西時,你就讓他自己去拿,不要拿起來遞給孩子,只是保護他們別撞到頭就行。
在這個過程孩子享受的是自己有能力去做一件事,而非要那件物品。一次次的嘗試孩子就更有信心去挑戰更難的事情,他們的能力也會一步步增強,不會事事依賴家長。
2.可以讓孩子自己做一些決定。
比如在給寶寶拿衣服時,可以同時拿兩件,讓孩子自己選擇穿那一件。
在小伙伴過生日時,也可以帶孩子自己去給小朋友選禮物。甚至親人過生日,也可讓孩子拿主意,上次我過生日,妹妹就讓她四歲的寶貝出主意,結果寶貝建議媽媽買鮮花,自己畫了一張畫送給我。
你看寶貝多有主見,想法也特別的好,這樣的過程讓孩子很有成就感,加上大家的表揚,就更有自信,且獨立思考能力也會提高,將來做出的決定會越來越好。
3.鼓勵孩子幫忙做家務。
兩到三歲的孩子就可以開始幫忙做家務了,比如把盤子擺到桌子上,把衣服放到洗衣籃等等。孩子再大一點可以教他做飯,當然家長首先要反復教孩子安全技能,然后在協助或者在一旁監督整個過程,最后逐漸才淡出,這樣練習到孩子八歲左右就可以獨立炒份雞蛋沒問題。
4.家長可以有意識的“示弱”,鼓勵孩子獨立去完成一些事情。
比如帶孩子出去旅行,在中途買票,問路等等可以請孩子在前面去問,家長跟在后面。在有需要的時候幫忙指點一下就可以了。在他獨立完成這些事情以后,自信心得到提升,也獲得了心里的滿足感,那種滿足感反過來促使孩子更獨立。
獨立性的本源是內心的獨立意識。而獨立意識的培養需要父母和身邊人的言傳身教。
細節很重要。傳達“自己的事自己做,其他人不會為本來該你負責的事負責”的觀念,然后注重從細節上讓孩子體驗對自己負責的感受。比如書包自己收拾,如果沒收拾不要幫忙,第二天一早讓他自己感到危機和著急;比如讓他嘗試一個人做事情,幫忙跑腿這種,在一個人執行的過程中獨立性可以得到很好的鍛煉——跑腿既鍛煉了獨立思考能力又鍛煉了溝通協調能力,同樣還會鍛煉責任感——將任務完成帶來的成就感會不斷增加他的使命感責任感。
很多時候面臨選擇時也是鍛煉獨立性的好方法。這時候家長要做的不是在一旁幫孩子選好,而是給出自己的建議,但不要過分有傾向性,給他不同選擇可能會有的不同結果的充分準備,剩下的讓他自己來做,至于成功還是失敗有利還是有害,都并不重要——這就要求家長為孩子樹立“深思熟慮后的選擇,即便出錯父母也在你的身后”的想法,這樣孩子做事會有膽量,有激情,還能增加孩子對父母的愛與依靠感。
當然除了言傳身教同樣重要。家長自己有主見,不隨波逐流,做事三思后行,果斷卻不武斷,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這些家長做了孩子都會看在眼里。正如家長愛看書,孩子不可能天天只會看電視,家長獨立,孩子也肯定會學習的。
孩子的獨立性培養至關重要,這不關乎他的實際年齡,只關乎他的心理年齡。只要孩子的心理年齡達到了,那就可以開始著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