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改變愛孩子的方式,適當范圍支持孩子"自己來",讓小孩從小養成生活的好習慣,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打罵,放手讓孩子去鍛煉,多督促糾正不良習慣。為孩子制定一些習慣、作為對孩子行為的約束。那么,自主能力差的孩子怎么教育?
自主能力差的孩子怎么教育
1、慢慢的引導
自主性差的孩子,作為家長要慢慢引導他。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慢慢培養自覺性,比如說自己給孩子做好榜樣,晚上在規定的時間內看會書,給孩子營造一個學習氛圍。引導孩子什么樣的事情需要自己做,自己做完以后會有成就感,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并且家長要給孩子充分的信任,相信孩子可以自己提高自我約束力。
2、要讓孩子練習選擇和決策
在一些事情上,要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做一些選擇,讓孩子體會到選擇帶來的快樂和體驗。讓他感受到決策產生的積極效果,增強自信,從而產生自主行動的動力。
3、不要溺愛孩子
事事幫孩子做好,想要什么就給他什么,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肆意妄為,教育理念也要一致,不能這邊剛跟孩子說好了,轉頭就到奶奶那里訴苦。因此父母一定要和長輩溝通好,不然很難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
孩子自主能力差的表現
1、缺乏獨立性
在生活中依賴性很強,自我意識較弱,沒有主見。缺乏主動性。從小就很軟弱,上什么大學,報什么專業,選什么色彩的衣服,都要詢問身邊的人,很難為自己做一次主。去逛街和游玩,都要好友或家人陪伴,自己從不會獨自去逛,怕孤單。做什么事都被動。
2、對父母還存在很強的依賴心理
由于長期在父母和幼兒園保育的環境中成長,孩子在父母的呵護下過著較為安逸、順利、快樂、沒有壓力的生活,父母幫助孩子承擔了生活中的許多事物,孩子從小就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狀態。但孩子進入小學開始新的生活時,很多新的習慣還沒有形成,對父母的依賴心理依然存在。
3、不承擔任何家務
孩子適當的做一些家務是必須的,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同時鍛煉孩子的獨立性。但很多父母因為害怕孩子受到意外傷害,或覺得孩子沒有能力完成某項家務,于是從不讓孩子做,導致孩子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
自主能力差的孩子怎么教育,家長要多花一些時間陪伴孩子,啟發他的興趣愛好,讓他的時間充實,久而久之,他就會把那些不好習慣忘記了。允許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肯定他,鼓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