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了,衣食住行卻還是需要依靠父母的幫助才能完成,有的孩子年齡小,但是他們卻非常明白自己已經長大了,可是,孩子不愿吃苦太懶怎么辦?
孩子不愿吃苦太懶怎么辦
1、生活上要適度放手
譬如孩子的穿衣、吃飯;不要過度滿足,天氣冷了添加衣物這些事情家長不用給予提醒,孩子自己在生活中通過體驗習得的經驗才是永久的能力。
2、戶外活動時要放手讓孩子去參與
不要擔心孩子摔著、碰著、餓著、累著,孩子的事情盡量讓孩子自己去做,不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剝奪孩子面對困難的機會;摧毀一個孩子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需要的都直接給予他。
3、當孩子遇到一些失敗時,要給予引導,不要代勞
即使孩子做的不是很好,也要肯定孩子的努力,客觀分析孩子失敗的原因,為孩子繼續努力提供方向和動力。只有在不斷的面對困難和解決困難的過程中,孩子才能夠學會承受和應對各種困難挫折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
4、讓孩子接受一點批評
很多時候孩子受到老師的批評,家長都會擔心對孩子的情緒有影響。很多時候孩子在學校遇到一些同伴之間的沖突等事情,家長總擔心自己孩子受委屈,自己沖在孩子前頭。長此以往,孩子遇事就依賴家長,不能夠自己面對問題。
孩子懶惰是如何形成的
1、家長太勤快,包辦太多
父母太勤快,包辦太多,除了讓孩子失去了鍛煉獨立生活能力的機會,還對其心理造成了一定影響。比如,你一直不給他鍛煉的機會,導致他什么都不會,不會地太多了,就越來越不敢嘗試,越來越依賴家長,這不利于他獨立人格和自信心的培養。
2、家長要求太高,孩子自己嘗試做卻總被批評
有些家長是懂得要給孩子機會去培養獨立生活能力的,但是同時也會犯一個錯誤,那就是要求太高,孩子怎么做都不滿意,總是挑刺。
比如:“你看看你,洗個衣服洗半天,一件衣服用了我一塊肥皂”……孩子好不容易鼓起勇氣重新來做,換來的依舊是父母的批評、挑刺,這樣就會讓孩子認為:無論我怎么做,無論我做什么,換來的都是批評,那我不做了,是不是就不用挨罵了。
3、老人體力有限,帶的孩子缺乏鍛煉
我國有近一半的孩子是是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的,老人帶娃,經常喜歡幾個聚在一起聊天,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想想怎么和孩子互動,怎么做游戲。
這種長時間地呆著,缺乏互動,這也使得孩子身體缺乏鍛煉,越呆越懶;心理缺乏鍛煉,懶得去面對新鮮事物;腦子缺乏鍛煉,懶得學習、做游戲。
所以,作為家長父母,要重視孩子的教育成長,言傳身教,樹立好的品質與榜樣,從家庭教育開始,從一點一滴做起,做好孩子的導師,給孩子好的啟蒙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