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會出現打人的行為,而且無論對象是同伴,還是父母長輩,還是都無所顧忌的隨意出手,以至于跟孩子玩的同伴就越來越少,讓父母感到非常苦惱。
小孩子老是打人怎么教育
1、避免對孩子進行懲罰。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的時候,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制止,而非大聲訓斥、批評甚至體罰孩子。處罰只能讓本來就很激動的孩子,變得更加難以控制。
因此,家長可以先把孩子拉開,然后告訴他錯在哪里,應該怎么做才對。等孩子情緒平穩之后,再引導他和別的小朋友道歉。
2、減少孩子的挫敗感。孩子的多數攻擊行為都和挫敗感有關系,當他發現自己玩不好別人的玩具,或者做游戲總是失敗的一方。情緒低落很容易導致孩子失去控制,用攻擊別人來發泄。
因此,家長平時可以多幫助孩子,練習一些游戲方法或生活技巧。降低孩子遭遇挫敗感的機會,那么他的攻擊行為也會減少很多。
3、分析打人原因,找到解決方法。不管孩子是因為什么打人,家長都要立刻制止,握住孩子的手,告訴他「不可以」,首先要做的不是責罵孩子,而是制止,不然責罵孩子就可能會給孩子強化打人這件事,特別是在孩子叛逆期,更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說出打人或不高興的原因,然后進行分析。
4、引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道歉。可以引導他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讓他主動的和被打的人道歉,去抱一抱被打的小朋友,讓兩個小朋友拉拉手,表示歉意與諒解。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如果孩子的行為非常的強烈,沒有任何語言嵌入的余地,這個時候,你可以做標準行為訓練法,來掌控他。
5、對小孩的攻擊行為做冷處理。冷處理,就是對一些比較容易沖動的小孩,在一段時間里不予理睬,以此“懲罰”他的攻擊性行為。
如讓小孩一個人在房間里反省,或暫時剝奪其參加某項活動的權利等,直到他平靜下來為止。這種方法的好處在于不會向孩子提供呵斥,打罵的攻擊性原型。有時候,父母有必要故意忽略孩子的攻擊性行為,進而特別關注被攻擊的對象。
除此之外,家長還要做些什么呢
1、在對待孩子時,不要使用武力。有些孩子愛打人,完全就是受家長影響。因為家長經常打孩子,所以孩子也會誤以為“別人不對,我就應該打別人”。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不能使用武力。否則,你也會收獲一個愛打人的小惡魔。
2、孩子打人時,不要盲目呵責。有時候孩子被欺負,委屈極了,也會出現打人的情況。這是因為孩子被逼無奈,才做出這種暴行。因此,家長再發現孩子打人的時候,一定要問清楚緣由。
如果孩子不對還打人,就要告訴孩子他有錯,并且應該得到懲罰。但如果孩子是因為被欺負而還手打人,家長就要站在孩子一方,為孩子爭取尊嚴與權力。
小孩子老是打人的原因
孩子在模仿大人的行為。如果一個家庭中,父母們經常一言不合就動手的話,孩子們在某些行為上當然也會模仿父母。一歲以后的孩子學習能力是很強的,他們看到什么自然就會學什么,而大人就是孩子最直接的學習范本,父母們在動手的時候,就是無形的給孩子灌輸這種武力行為。
孩子在變相的“求關注”。現代社會很多父母都忙于工作,因此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忽略了孩子的成長。為了引起爸爸媽媽的關注,孩子大部分都會選擇用肢體行為,來表達自己“求關注”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