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到一些不公平的行為,從而產生一些委屈情緒,但由于孩子年齡比較小,長期被這種情緒影響不利于身心的健康發展,所以家長一定要學會引導。
孩子受委屈怎么疏導情緒
1、讓孩子把所受的委屈宣泄出來。當孩子覺得委屈的時候,父母要及時了解他們委屈的原因,不要摻雜自己的主觀臆測,或與孩子一起埋怨,而應讓他們的情緒得到釋放,并想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對“委屈”的關注度,引導孩子的情緒朝向樂觀、健康方向。
父母應采取接納的態度應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當孩子受委屈時,能夠將不快宣泄出來是件好事。此時,只要孩子的言行不是太過分,父母應該接受、允許孩子適度地發泄。
之后,好好地去安慰孩子,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如講故事、玩游戲等,設法使孩子的情緒在爆發后能夠漸漸平復下來。但是,安撫孩子不是無條件地順從孩子,父母毫無原則地一味遷就孩子是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
2、給予孩子傾訴的空間。引導孩子把自己覺得委屈的事情說出來,給孩子一定的傾訴空間,認真的聽取孩子的表達,并且適時地給予正面的回應,對于孩子的心情及做法表示理解。進而在孩子情緒逐漸平穩的時候,適當的指出孩子做的不是很好的部分,語氣盡量平和溫柔一些。
3、提高心理成熟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小挫折,父母要提高孩子的心理成熟度,而不是一味地讓他覺得委屈。要讓孩子學會合理調節自己的情緒。
告訴他,這是人們成長過程中都必須經歷的過程。“輸”、“委屈”并不丟人,也不奇怪。否則,心理成熟度差的孩子,就不太容易適應不斷變化的壞境,也不太容易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這樣,在日后成人時,人際關系和心理就容易出現問題。
家長錯誤的做法,可能引起的后果
1、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有些父母對于孩子的委屈情緒并沒有足夠的重視,認為是在鬧小孩子脾氣,等過了一會兒孩子自己就忘了。基于這種想法,家長常會對孩子的委屈不予理睬,任其自生自滅。
這樣的做法雖然省去了孩子向自己哭鬧,自己需要思考如何應對的環節,表面上看是輕松了一些,但是卻是對孩子的一種忽視,很容易使孩子覺得自己在家長眼里是不重要的,引起負面情緒的產生。
2、強行讓孩子認錯。很多家長在堅持嚴格的教育方式的時候,會比較傾向于讓孩子及時的承認錯誤,甚至當孩子覺得委屈的時候,家長也要勉強孩子去承認錯誤。
讓孩子從中發現自己做的欠缺的部分,雖然這種初衷是好的,但是極易造成孩子的委屈情緒加重,認為連家長也不能夠理解自己,對于父母的信任度降低,不能夠很好的和父母建立親密關系,在性格上甚至會有自卑的心理產生。
孩子受了委屈后,他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關心,一個理解的擁抱就夠了,給孩子情感的支撐,是幫助孩子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最好的辦法。可實際上,我們給予孩子的往往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比如,孩子在學校和其他孩子鬧了矛盾,回來找父母哭泣,我們會給他講一大堆與人交往的方法與技巧,教他與他人發生矛盾后,如何解決等,其實這些都是畫蛇添足,孩子心情不佳時,他是根本聽不進去你嘮叨這些東西的,這會讓他感到你不理解他,他從你這里得不到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