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許多父母抱怨說,自己孩子的變得越來越難管教了,總是會跟父母對著干,無論家長說什么,他們都不聽。對于這種情況,家長先不要著急,而是應該采取適當的方法,來慢慢引導他們。
孩子說什么都聽不進去怎么辦
1、不要打擾孩子。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隨意的去打擾和中斷孩子,仔細觀察孩子在做什么,不要隨意打擾孩子,盡可能地在孩子空閑時去和孩子進行交流。
2、少對孩子嘮叨。家長在跟孩子溝通過程中,不要過多的說太多,說太多孩子消化不了,而且容易聽不進去,跟孩子講話時,家長最好說重要的內容給孩子聽,有什么問題能夠一次性溝通好。
3、把事情交給孩子管理。當家長發現喊不動孩子時,要思考為何會這樣,是否對孩子要求過多、控制過多。如果給孩子自主權和空間,鼓勵孩子獨立做事、自己選擇、自己決定,把事情交給孩子,或許,你的這個決定,會讓孩子得到尊重。其實,任何人都不喜歡被催促,家長的催促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4、和孩子產生“共情”。如果孩子不聽話,其實是因為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立場和孩子說的話,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比如說,如果孩子追星,父母這樣說:“天天就知道追星,也不好好上學,追星能當飯吃啊。”父母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媽媽上學那會也有喜歡的明星,也曾經干過很瘋狂的事情,不過……”先讓孩子感覺父母和孩子是統一戰線的,然后再進行正確的引導。
5、用引導的方式對孩子說。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千萬不要命令的語氣對孩子說。比如說,看到孩子的房間沒有收拾,父母可以說:“我剛剛看到你房間有點亂亂的,是不是沒有時間收拾呀?”千萬不要說:“你房間亂七八糟的,快點把房間收拾了。”
看到孩子睡覺沒有關燈,父母可以說:“寶貝,晚上睡覺不關燈會影響睡眠質量,你是不是害怕呀?如果害怕,可以跟媽媽講啊。”千萬不要說:“睡覺也不知道關燈,一天天的也不知道能干啥。”
與孩子溝通的原則有哪些
1、平等原則。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也是孩子人生中的導師,孩子的成長中,需要的是平等關系,有些父母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孩子是該聽從父母的教導,但不意味孩子就得對父母百依百順,孩子也可以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父母可以多給孩子一些建議,但不能干涉。
2、真誠原則。父母與孩子溝通的好壞,這跟父母如何聽孩子講話有關系。有的父母在聽孩子說話時,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一邊聽一邊做別的事,孩子看父母這樣,自然是不愿再繼續講下去。孩子說話時,父母要專心地聽孩子講,要讓孩子感到真誠,對孩子做出回應,不要讓孩子失望。
面對犯錯的孩子,家長批評他們時需要注意什么
一天內不要批評兩次以上。孩子第一次被批評,一般不是厭煩,而是內疚和自我反省。其實這樣就達到了批評的效果。第二次,他感到無聊,但程度較輕。但是,如果他第三次、第四次再來,他的厭煩情緒會迅速增加,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批評孩子要實事求是。孩子的批評要實事求是,要避免東拉西扯,把過去的事情都翻出來。控制不住情緒的家長通常會從各方面發泄對孩子的不滿:“晚上睡覺都干什么呢?喊你起床怎么那么難?現在怎么你懶成這樣?現在飯都懶得吃”等各種嘮叨。
太多太高的要求會讓孩子覺得:反正我改變不了一切。換一個就嘮叨別的,就讓你說個夠。所以,父母最好直接面對當前的問題,就事論事,盡量用簡潔的文字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