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叛逆期之后,常常會跟父母產生一些矛盾,而且總是反駁父母的意見,喜歡跟父母對著干,讓父母感到無從管教。對于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保持冷靜,千萬不要對孩子采取一些過激的行為。
孩子和媽媽對著干怎么辦
1、切莫打罵孩子。當孩子堅持自己的意見的時候,家長一定要讓自己冷靜,不可動手甚至恐嚇孩子,強制性的教育并不會帶來什么效果,反而會造成孩子變得膽小以及怕犯錯誤而撒謊等等,家長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來使孩子平靜下來,例如小零食或者有趣的玩具等。
2、塑造好的氛圍。讓孩子多跟乖巧的同伴玩耍,當他看到其他孩子受到表揚,自己也會有進取之心。多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為什么要聽話不吵鬧,從孩子的心理上去引導,而不是一味的指責。
3、多讓孩子做多選題,少讓孩子做單選題。孩子和你“逆著來”,比較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他沒有得到“我”的自主選擇權。因此家長可以通過改變方式方法,來避免正向沖突。
比如,假設你想讓孩子喝水,孩子不樂意,而你又希望孩子能夠聽從你的建議,你可以嘗試同時遞給孩子幾杯不同的水讓他做選擇:一杯溫的、一杯熱的、一杯滿杯的、一杯半杯的,當你賦予了孩子選擇的權利,多數孩子都會順勢做出選擇。
4、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家長可以教育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如何理性思考和處理問題,如何做出明智的選擇等,來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自我管理和自我調節能力,幫助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避免與大人產生沖突。
5、不盲目責怪或壓制孩子。孩子的逆反行為有時看似針對父母的,但實際上也許不是那么回事。也不要一看到孩子有反抗的跡象就極力壓制。父母的反應越激烈,越過火,孩子的反抗情緒就會越強,就越會堅持己見,甚至和父母產生一場大沖突,其結果是兩代人之間感情變得冷淡,孩子學會說慌、逃學、蠻橫無理等。
孩子和家長對著干的心理原因
從小學進入中學,對孩子是一個飛躍。他們認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獨立自主的愿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他們一方面想擺脫父母,自作主張;另一方面又必須依賴家庭。這個時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經驗,不能完全恰當地理解自尊,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作是成人。
如果這時家長還把他們當小孩來看待,無微不至地“關懷”,羅羅嗦嗦地“叮嚀”,他就會厭煩,就會覺得傷了自尊,就會產生反抗的念頭,萌發對立的情緒。如果父母在同伴和異性面前管教他們,那么,他們的“逆反心理”會更為強烈。
其實有的時候,孩子是故意和家長對著干的,以此來標榜他的獨立自主權。其實只要不是原則上的問題,沒有違背社會倫理,家長可以適當的向孩子示弱,這時候孩子反而會停下來思自己的行為。
如何跟逆反心理強的孩子溝通
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交流、溝通,而不是對孩子進行各種各樣的限制,這個不行,那個不許。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對新鮮事物進行探索,讓孩子感受到尊重與理解,可以從根本解決孩子的逆反心理!
對孩子給予肯定、鼓勵,更有利于親子關系的發展,有助于親子之間的溝通。具體來說,和孩子談話或討論問題時,你可以嘗試先談論一些能和孩子達成共識的話題,營造和諧愉快的談話氛圍,讓孩子在溫和的情緒中,從心理上接受父母。
只有孩子從心理上接受了父母,才會有對父母的觀點產生認同的可能!然后家長可以把問題逐漸眼神到雙方可能存在分歧的話題。此時,由于前邊的談話氛圍和心理定勢做基礎,孩子對于父母有分歧的問題,反應就不可能太強烈,雙方的溝通就容易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