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家長磨破了嘴皮也沒用,只會引起孩子更加的不耐煩。面對管不了的孩子家長應該怎么辦?
管不了孩子怎么辦
1、樹立規矩,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讓孩子打小就有規則意識:讓孩子明白做什么都必須遵守一定的準則。例如每天看電視不超過20分鐘,那么一到時間就要關閉,而不是因為孩子的撒嬌或者大人的心情而延長。制定規矩的時候簡單明了,便于孩子理解和識記,并且監督孩子執行。
2、正確的獎懲措施。當孩子有了進步,父母要給予獎勵和肯定。這樣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自信心和自豪感。尤其對那些自信心不足或者表現相對落后的孩子。獎勵的越及時對孩子的激勵作用越明顯,而且對孩子的獎勵頻率和方式要講究一些技巧。
獎勵不能過于頻繁,否則會削弱獎勵的價值,孩子慢慢就不重視了。盡量少一些物質獎勵,否則影響孩子的興趣,還可能形成不正確的價值觀。把進步和學習成績當成交換的籌碼。可以滿足孩子的一個要求,或者多一些有針對性的言語鼓勵。
當孩子做錯了事情,也要給予一定的懲罰,目的是讓孩子明確禁止的含義。當然這個懲罰不是體罰,可以采取批評、暫緩滿足要求、或者讓孩子自己承擔后果等等。
3、說話言而有信,不說“過頭話”。既然承諾孩子的就一定要兌現,在承諾之前要考慮好兌現的可能,千萬別輕易允諾不能兌現的諾言。就像上文提到的允諾孩子考好了給孩子買部手機,結果后來發現兌現起來有難度。
還有千萬別說“過頭話”。有時家長在氣頭上,說話口不擇言,例如經常聽到家長說:“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開始可能孩子聽了很恐懼,但是后來發現也就是嚇唬嚇唬,不會真正實行,再次你再用這樣的方式就沒用了。
4、注意自己的修養,給孩子做好表率。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長也一定做到,否則單純要求孩子,孩子很難從心里認可和接受。例如我們教育孩子不能罵人說臟話,但是自己卻爆粗口。教育孩舉止文明,自己卻跑到公交車上搶占座位。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無形中已經用自己的行為影響著孩子,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修養,給孩子做好表率。
孩子處處和父母對著干、管不了的原因
1、父母錯誤的親子關系認知。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先入為主地認為孩子是自己生養的,孩子就必須服從自己的意思,沒有商量的余地。
這種“我是你爸媽,我的話你必須聽”認知,導致了在親子關系中,家長始終凌駕于孩子之上,造就了天生不平等的關系,使得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處于緊張、被壓迫、不安全的心理狀態下,而且隨著其年齡增長、認知的增強以及叛逆期的出現,這種緊張的心理狀態會不斷加劇。
我們常說,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兒童如果在不平等的、壓抑的親子關系中成長,他們內心積蓄的反抗情緒就會與日俱增,父母管教得越嚴,他們的反抗情緒和意識就會越強烈。因此,才會出現孩子處處跟著父母對著干的情況。
2、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形成。孩子逐漸長大,對事物萌生了自己的看法,并產生了“自我”的意識。隨著知識的增長和經驗的積累,他們的這種自我意識會不愿增強。他們不再凡事都聽父母說、按照父母的吩咐去做,而轉向“我怎么看、我怎么說、我怎么做”。
尤其到了青春期,孩子的這種叛逆意識和行為就會越發明顯。因此才有“青春叛逆期”的說法。
面對難以管教的熊孩子,家長到底應該怎么做
1、樹立對錯觀念。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孩子不懂,大人就必須要幫他懂。不能拿“孩子小”為借口,越早給孩子樹立是非對錯觀,孩子就懂事得越快。
2、鼓勵遠遠比打擊更能激勵孩子。好孩子一定是鼓勵出來的,家長的一句肯定,可能是孩子前行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