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做出一些錯誤的行為,比如偷東西。這雖然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但是家長一定要穩定好自己的情緒,給予他們一個恰當的教育和引導。
小朋友偷東西怎么正確教育
1、保持冷靜,調研緣故。當發覺孩子偷東西時,應當保持冷靜,了解孩子偷東西的緣故。不必像其他爸爸一樣,好壞不分就一頓暴揍,乃至還把孩子趕出家門口。應當調查清楚孩子偷東西的緣故,依據原因再做解決。
2、告訴孩子他有什么問題。父母的價值觀會深深影響孩子。孩子還小,行為沒有一定的標準,父母必須為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當你發現孩子偷了東西的時候,你要引導孩子換個思路思考。這樣告訴他:“如果你最喜歡的玩具被偷了,你會難過嗎?”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3、教會孩子怎么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例如,通過與父母協商,獲得支持;或者教孩子們從他們的零花錢中,拿出一部分去買他們喜歡的東西。如果孩子更喜歡其他小朋友的東西,父母應該教他們的孩子借錢和還錢的道理,這樣他們才能學會禮貌。
4、讓孩子歸還物品和錢。如果孩子的東西是在商店或其他地方拿的,事情發生后,父母必須監督孩子歸還物品和道歉,并且必須面對面返回,不能偷偷放回去,這樣孩子就可以意識到偷東西的性質和相應的后果。
小朋友偷東西的原因
1、模仿行為。有些孩子偷東西是因為受到了一些不良的影響,小孩子通常喜歡模仿他人的行為,如果他的朋友中有喜歡偷東西的孩子,孩子也很容易會去模仿甚至受到慫恿去偷東西,或是家長有喜歡貪小便宜的現象,出現這種情況時,家長也應該了解一下孩子身邊是否有這種現象。
2、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有些孩子偷東西是因為家長沒有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有些孩子家庭條件相對差一些,或是家長對孩子的這些物質需求不太重視,所以他們的一些物質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們就會選擇去偷東西自己進行彌補,例如有的小孩子經常會把別人買的的新鉛筆偷走。
3、缺乏物品的所有權意識。對于小孩子來說,對物品的所有權意識并不是很明確,他們很難明白某件東西只能屬于誰,其他人不可以拿走,他們想法很簡單,東西放在這里,沒有人拿我就可以拿走,他們很難理解即使是放在那里的東西,也是有主人的。
避免孩子偷拿東西的方法
尊重別人的物權,父母先做好示范。孩子的東西,由孩子自己做主放在哪里;能不能送給別人,能不能跟別人分享,可以有意識地征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明白當一個人對某個物品擁有所有權的時候,才有權利決定那個物品能不能給別人。
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小就忽略了這一點,尤其是不要隨意把他的東西送人或強迫他分享,否則孩子多次經歷這樣的體驗后,就會以為所有權并不意味著自己可以決定物品的歸屬,是可以隨意侵犯的。這樣不僅不利于孩子學會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也難以讓他學會尊重別人物品的所有權。
獎罰分明,強化孩子的正向行為。一旦孩子做出了尊重別人的物權,看到喜歡的東西沒有直接拿,而是征求別人意見的行為,父母一定要及時表達肯定與贊賞,讓孩子體驗到這種行為帶來的積極情緒體驗,從而更愿意重復這種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