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建議家長平時要注意和孩子交流的方式,盡量防止和孩子產生正面沖突,同時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改掉不良習慣。此外,家長平時也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盡量理解孩子,多采用積極樂觀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不管怎么說孩子都不聽怎么辦
1、別總強迫孩子。有父母很喜歡當大家長,要求孩子做這個做那個,孩子不同意就強迫,時間久了,自然會反抗。所以,父母和孩子一樣,都是家庭中的一部分,要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私有物品。所以,別想著當大家長,別那么強勢,放低要求,更別強迫。
2、學會引導。當孩子犯錯時,家長過度的指責與批評,不僅不能讓孩子明白為什么錯了,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但如果家長可以用提問、比喻的方式啟發孩子,其結果更加明顯。所以,直接了當并不一定有效、合適,正確的引導,能夠給予孩子最大的啟發效果。
3、創造和諧的環境。孩子的固執、不聽話往往與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譬如家庭內部的環境。我們一定要將家庭的氣氛變得溫和,不要總是營造讓孩子感覺到壓抑的氣氛。孩子之所以想要與我們反抗,無非是家庭氣氛太過于糟糕。所以平常交流的時候不要摻雜戾氣,耐心一些。
4、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孩子的固執、不聽話往往跟我們有著非常大的關系,因為我們平常不懂得與孩子交流,所以孩子往往不能夠理解我們的感受,我們也是如此。
所以平常我們應該跟孩子多多交流,從微不足道的小事開始談起,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變得喜歡與我們溝通,那時候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也不會變得特別固執。
導致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1、父母過分溺愛。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凡事有求必應。現在的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寶貝,都是心頭肉,不但得到父母的關愛,還得到長輩的疼愛。當孩子有不聽話的行為時,父母認為沒有關系,認為還只是個孩子,也不及時糾正,日積月累后孩子就會覺得理所當然,也因此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2、受家庭氛圍的影響。在家庭成員關系中,如果存在一種“愛搭不理”的行為,孩子可能會加以模仿。家長可以回想下自己在家中是不是也出現過這種行為,比如媽媽喊爸爸幫忙的時候,爸爸假裝沒聽到;面對爸爸的需求,媽媽會不會因為一時情緒化,故意不回應?
這些“愛搭不理”的行為,如果被孩子看在眼里,會耳濡目染養成“不聽指令”的習慣。
3、孩子可能在表達不滿情緒。如果家長經常居高臨下發號施令,要求孩子言聽計從,孩子不回應,家長就反復嘮叨3、4遍,會讓孩子心情煩躁,自動屏蔽家長的話。有時家長提的要求,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孩子不愿意做卻又沒有能力反抗,就會不聽話,以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抗議。
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對話”
1、避免重復的嘮叨。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定義——超限效應,指的是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往往會使對方極不耐煩,最終事與愿違。可見反復、單調的催促、嘮叨,非但收效甚微,還會讓孩子產生聽覺上的疲勞。所以,與孩子的溝通時,用詞盡量簡單,勿要用語言去贅述孩子尚且無法理解的事物。
2、讓孩子適度體驗不聽話的“壞處”。比起用強硬的態度逼迫孩子“聽話”,幫他們規避疲倦、饑餓、羞愧等負面體驗,不如適度地讓孩子感受一下不聽話的“壞處”,在這個過程中盡量以平靜溫和的語氣來告知和引導,避免孩子產生不必要的恐懼情緒或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