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大越不聽話,家長為此而發愁;當孩子和你頂嘴、對著干的時候,家長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更多時候,解決了家長的問題,孩子的教育也就沒問題了。
孩子怎么說都不聽話怎么辦
1、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不少家長經常不認真聽孩子傾訴,然后就主觀判斷下了結論,這樣的結論當然不符合孩子的心意。在平時,家長一定要多聽、多問,多聽聽孩子說了什么,不聽,怎么能了解,不了解,又怎么正確實施管教呢。所以,多聽比多說強,說多了,連威信都沒有了。
2、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當孩子出現不聽話的行為時,父母應當站在孩子的立場,試著了解孩子的心情,不要過于迎合。當孩子冷靜下來的時候,要同孩子講明白其中的道理。對于孩子的有好的行為表現時,要積極給予鼓勵和贊揚。
3、制定規則,堅決執行。父母可以和孩子事先共同商議規則,讓孩子了解和贊同。原則確定后就要堅決執行不可輕易妥協。比如對于處理危險情況等,必要時必須采取強制手段。
4、家長做榜樣。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一定不要太固執,因為孩子的固執很有可能是在模仿我們而已。我們應該心平氣和的與孩子進行交流,不論做什么事情的時候都一定不要用強制性的態度去對待,這樣的話孩子就不會學到我們的惡習了。
為什么孩子就是不知悔改呢
從家長的角度來看,當孩子犯錯誤時都希望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并讓孩子知道錯誤后加以改正不再犯。可現實生活中,真正能達到這個境界的家長少之又少,甚至會打罵孩子,往往都不能達到預期的結果。
那么熊孩子的背后又在揭露哪些問題呢?作為父母應先反思,你曾經的行為會深深影響孩子的心理,尤其是父母過于兩極化。比如過分溺愛孩子,認為孩子出現任何行為,哪怕是攻擊他人也是自我保護,最終會導致孩子飛揚跋扈,不愿意再受父母的管控。
再比如家長的過分限制,由于孩子做各種事情家長都嚴格管教,很少讓孩子放開自我去做大大小小的事,久而久之,孩子內心也會壓抑無法舒緩。直到負面情緒不斷累積,甚至做出不好的行為,這樣的孩子往往不會聽家長的。
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不要讓孩子模仿你的壞行為,當孩子有認知能力后,適度讓他自己做決定并加以引導即可。
孩子不聽話,家長長期和孩子“硬碰硬”,可能會對孩子產生什么影響
1、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孩子如果變得叛逆,家長的第一個想法肯定就是要繼續嚴加管教孩子,甚至是比之前管教得更加嚴格,認為孩子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之前自己管得太松了,讓孩子有機可乘。但是事實上,孩子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孩子被管得太嚴了,壓抑了孩子們的天性,才會導致他們的逆反。
2、孩子沒有主見。很多家長都喜歡為孩子做決定,畢竟自己的社會經驗豐富,為孩子鋪好路,以后孩子里可以少走彎路。但是家長如果長期這樣替孩子做決定,沒有給孩子她們自主選擇的機會,這對于孩子來說就是剝奪了她們獨立自主的機會。
這樣持續下去,孩子由于沒有得到相應的鍛煉,只會變得缺乏自主意識,以后什么事情都要依靠父母來做決定,即便長大了也會沒有擔當,根本就沒有辦法獨立處理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