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xiàn)在家長的知識水平在提高,素質也在提高,但是打罵孩子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孩子在犯錯的時候,家長就會采取打罵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防止孩子今后再犯,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家長對孩子的打罵也會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
家長的打罵對孩子的影響
1、說謊:有的家長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做錯事就打罵,孩子為了避免批評與懲罰,瞞得過就瞞,騙得過就騙,騙過一次,就可減少一次“災難”。
2、懦弱:如果孩子經常受到打罵,時間一久,這種孩子一見到家長,就會感到害怕而不敢接近。這種孩子往往會唯命是從、精神壓抑、學習被動。
3、孤獨: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尤其是父母當眾打罵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自感“低人一等”。
4、固執(zhí):有的家長動不動就打罵孩子,損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產生對立情緒和逆反心理。
5、粗暴:父母打罵孩子,實際上起了教自己孩子去打罵別人的作用。
6、怪癖:有的家長打罵完孩子以后,還硬要孩子“認錯”,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這樣做,只能促使孩子思想的“排他”傾向加劇,孩子抵觸情緒很大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怪癖。
7、喜怒無常:有的家長打罵過孩子以后,又覺得心痛后悔,即去撫摸孩子挨打的痛處,甚至抱著孩子痛哭,并加倍給孩子以物質上的“補償”。這種情況,在開始時孩子會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時間一久,孩子也就習以為常了,慢慢地孩子也變得喜怒無常了。
8、焦慮不安:有的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超過了孩子的實際能力,就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使孩子焦慮不安。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家長不是細心幫助孩子找原因,而是簡單粗暴的打罵,使孩子整天提心吊膽,結果,離父母的要求反而更遠。
除了打罵孩子還有哪些教育方法
1、提醒。提醒可以幫助孩子設定界限,提前預知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15分鐘后,我們必須要收拾東西回家,你可能不喜歡這樣,很抱歉讓你離開朋友們,不過明天你們還會在這里見面。”過10分鐘再提醒一下,到點時堅定地告知:“現(xiàn)在時間到了,我會幫助你把自己收拾好的。”
這種做法可以幫助孩子應對變化,看家長示范如何規(guī)劃要做的事情。當然,你可能在提醒后不斷推延,這種方法就會失效。另外,如果孩子沉浸其中,這種提醒也有可能失效。
2、沉默。沉默是一種有力量的管教形式,通常孩子習慣了被不斷地嘮叨和告知,這種預期被沉默取代時,孩子會意識到是不是自己的行為過火了?他們會渴望和父母再次交流。如果有必要,你可以在沉默之后給孩子一點說明:“你知道我不能接受這樣子,對嗎?”
當然,頻繁地使用沉默,而且事后也不去跟孩子了解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就不太好了,這樣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或者是不是自己犯的錯誤太糟糕,無法彌補。
3、隔離冷靜。有時候孩子會因為太興奮或太疲勞,停不下來而干一些惱人的事情。這時候,隔離冷靜就很有用處。你可以讓孩子回自己房間或者待在角落一會兒,以此打斷失控行為的節(jié)律。
隔離冷靜的出發(fā)點是讓孩子平靜下來,你此時的態(tài)度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拋棄或者被羞辱。當孩子平靜下來后,你們可以更好地對話。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要注意哪些
1、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有些孩子做錯事情后不愿意認錯,是害怕更多的人知道,擔心大家笑話自己。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媽媽應該小心處理,不要圖一時口舌之快,當眾挖苦、羞辱孩子,以避免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傷害。
2、樹立正面榜樣。爸爸媽媽是孩子的最佳模仿對象,如果大人做了錯事卻不愿承認,孩子長期耳濡目染,自然也會如此。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孩子樹立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