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的形成跟很多的因素有關系,其中家庭環境和父母性格的影響是最大的。有的家長易怒,對孩子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家長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家長易怒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1.孩子會變得膽小怕事
經常被吼的孩子,當自己犯錯時,不會立馬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是被父母的吼聲而嚇到的,他們不會第一時間反省自己,而是被你的吼聲而震住,但這樣并不會真正的解決問題,相反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膽小怕事,也會變的不敢表現。
2.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父母經常吼孩子,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夠愛自己,動不動就吼自己,也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并且也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敏感,很沒有安全感。所以父母在發脾氣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定不要對孩子亂吼亂叫,盡量采用說服教育。
3.會導致孩子溝通能力變差,朋友緣不好
我們經常說言傳不如身教,父母的行為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如果父母在平時老是動不動就吼叫,發脾氣,等孩子以后長大以后遇到事情也不會冷靜地處理問題,容易亂發脾氣,在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很容易和別人發生矛盾,也不知道怎么處理與朋友之間的關系,會導致孩子溝通力差,朋友緣不好。
遇上易怒的父母,孩子會有什么樣的性格
1、形成討好型性格
因為童年的時候,父母總是發脾氣,易怒,孩子因為害怕,總是會想著如何才能讓他們開心起來,總是想著一些方法來取悅父母。這樣會讓孩子定性認為是自己的問題,要去照顧他人的感受情緒,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都"來者不拒"。這種討好型性格,讓孩子覺得自己有義務去照顧每一個人,必須照顧好,盡管不是孩子的錯。
2、性格懦弱自卑
父母的負面情緒,易怒脾氣很容易就會摧毀一個孩子,有些脾氣不好的父母,孩子往往不敢反抗父母,選擇自己獨自在心理消化,進而就會形成一種習慣沉默寡言、自卑懦弱的性格。
3、性格叛逆脾氣暴躁
面對易怒的父母,有另一類孩子,他們選擇反抗。他們堅決地選擇脫離父母、脫離家庭,變得十分的叛逆,自己的脾氣也受到父母的影響,變得暴躁。這樣長大的孩子,會跟父母的關系十分惡劣,甚至是水火不容的狀態。
家長發火之后如何與孩子溝通
1、表明自己感受,而不是攻擊孩子的人格
家長想要發脾氣的時候,會越壓抑越憤怒,待到自己情緒脆弱或是孩子過度煩人的時候,一口氣爆發,惡語相向、甚至拳打腳踢。
其實你不需要過度隱忍的,孩子應該知道你對他所做所為真實的情緒反應。你可以向他描述你的真實感受,在不攻擊孩子人格的前提下。
比如,可以說“我剛剛收拾過的積木現在被扔的到處都是,我感覺勞動成果一點也沒受到尊重,我好生氣!”
但是不要說,你這孩子怎么回事,一天到晚給你收拾800遍都不夠你扔!真討厭。
只有你表明了自己的感受,才能激發孩子的同理心,他才會通過你的真實情緒去衡量自己的行為,是否真的過分?有沒有必要修正?但是如果攻擊他的人格,出于本能,第一反應就是為了自保而跟你敵對。
2、表達你的期望,并告訴孩子如何彌補錯誤
太多家長,一邊痛訴著孩子的罪行,一邊幫他收拾爛攤子。真是有種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無奈,這邊還在吼他為什么亂扔積木,那邊又跟在屁股后頭撿,你都這么自輕,孩子不把你的話當耳旁風才怪。每一次發火必定是因為背后積累了大量的問題,而發泄怒氣并不是最終目的,修正孩子錯誤的言行才是。
否則脾氣發完了,事情沒有真正解決,下次再遇到,只不過是再上演一次劇情回放罷了。孩子惹你發火之后,不妨說出你的期望,并告訴孩子如何彌補錯誤。
每個孩子都有“希望自己更受歡迎”的愿望,一味的指責只會讓他們破罐子破摔。通過表達期望并提供選擇,讓孩子學會克制自己的行為,才能讓他們對自己更有信心。發火是為了以后不犯同樣的錯誤,不走重復的彎路。
3、讓發火的后果動點真格的
對于一些屢教不改的錯誤,可以通過發火的契機,讓寶寶對行為后果有更直觀的認識。讓孩子真正的體驗一下,不當的行為帶來的自然后果。
發火、甚至打罵其實都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讓孩子改變,如果家長動不動就發火,要么會讓孩子形成免疫力,你說什么他都當耳旁風;要么就是引起他的反感,只想著如何對抗和反駁你,而錯失了他對自己不當行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錯誤的機會。
但有一個前提,這不是懲罰,你也不是在落井下石。你只是在讓他體驗自己行為的自然后果,即便行為是錯誤的,也并不代表你不愛他。
4、如果真的是自己的原因,真誠的道歉
有的時候大人發火,純粹是撒氣,將自身的負面情緒,借著孩子的緣由發泄。這種行為非常不鼓勵。對于這種情況,父母要學會道歉。跟孩子道歉,對大人來說,其實是道坎。
言傳身教,說白就是不能只許官家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上面說了那么多該孩子改正的部分,讓他改便是,該咱們認錯的部分也不要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