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看著自己的孩子一點一點的長大,其實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是有一些家長卻感到非常的苦惱,因為孩子越大就會變得越來越難以管教,對此家長需要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學會對孩子放手。
孩子很難管教怎么辦
一、壓低聲音批評。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喜歡生氣地、大聲地批評和責罵他們,生怕自己聲音小了,孩子會聽不到,還希望以此來震懾孩子。不過,父母的這種做法,不但效果不理想,還很容易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其實,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不但不用提高聲音,反而可以稍微壓低點聲音。只要父母的聲音與平時說話的聲音不一樣,孩子就會注意,并且認真地聽父母說話了。這種壓低聲音批評孩子的方法,會比大聲訓斥孩子的效果要好,這樣做不但不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也更愿意接受。
二、保持沉默。孩子做錯了事情后,都會擔心父母責怪他,同時他的心底,也認定父母知道他犯了錯后會責怪他的。所以,如果父母真的像孩子所想的那樣,狠狠地批評他,那么,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認為這件事情過去了,對待父母的批評和自己所犯的過錯就不以為然了。
但是,如果父母在知道孩子犯錯后,反常的沒有責罵他,只是保持沉默,那么,孩子反而會因為猜不透父母的想法,而覺得很緊張。他會因此而覺得渾身不自在,從而反省自己的錯誤。
三、委婉地暗示。一般情況下,孩子犯了錯,父母都會很生氣,并且批評他的,但是如果父母可以換個方式,在孩子犯了過失后,不直接批評孩子,而是穩定好自己的情緒,再心平氣和地啟發孩子,例如,委婉地對孩子說:“你想想這樣做對吧?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
這樣,孩子不但會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而且也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評和教育。
四、讓孩子換個立場思考。很多孩子因為害怕父母責罵,所以喜歡在做錯了事情后,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希望這樣可以逃避父母的批評。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也不用太過生氣,可以在孩子把自己的過錯推給別人時,問他:“如果你是他,你會怎么解釋?”
父母讓孩子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思考,想想如果他是對方會怎樣說,怎樣做,可以促進孩子進行反省,明白自己的過錯,是不能推卸給其它人的。
孩子很難管教的原因
1、溺愛和縱容。孩子被過度關愛,以及不設限的縱容,導致孩子性格發生了“質”的變化,在長期被寵愛的環境下長大,孩子更容易變得驕縱、任性,對他而言,父母應該聽從自己的,要讓自己聽大人的,那根本就不可能。
所以家長不要一心覺得孩子大了不受管束了,首先要反思下自己是不是給孩子太多不理智的愛了。是這種放縱,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迷失了自我,變得難以管束。
2、把孩子完全交給老人。很多難管的娃大都有跟老人長期共同生活的經歷,長期與隔輩人的生活,會造成孩子“說一不二”的性格,而老人本身就缺乏教育孩子的理論,更不具備言傳身教的能力。
所以跟著老人長大,會缺失應有的思想教育和管束,孩子長期不和父母住在一起,感情基礎本就薄弱,孩子本身就不認可父母,等孩子長大后回到父母身邊,發現孩子難管再去管束,就更難了。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1、千萬不可溺愛孩子。兒女是上天賜予父母的禮物,每個父母自然要給予孩子無私的愛。但是給的愛不能過度,要遵循張弛有度的原則。小孩子沒有大人想象的那么脆弱,他們有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比如刷牙、洗臉、吃飯、穿衣等。家長可以逐漸放手,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
2、教導孩子懂規矩。古話說得好:“無規矩,難以成方圓。”人活在世界上,面對各種各樣的關系。家長從小要教育孩子,任何時候都不能亂了規矩,要明白什么時間適合做什么事。不管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都要懂規矩,比如去別人家里不能像在自己家一樣,看見床就躺,看見食物就吃。
3、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摒棄不良習慣。好習慣是從小開始培養的,壞習慣也是從小養成的。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比如按時吃飯,不挑食的好習慣,按時睡覺的好習慣等等。家長不能讓孩子養成沉迷于網絡游戲、天天往網吧跑的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