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意志力不夠堅定,在與同伴相處的過程中,常常會沾染上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比如偷東西。對于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采取適當的方法,積極引導。
青春期的孩子偷東西怎么辦
1、轉變教育觀念。有些父母總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教育孩子認為我說的就是對的,孩子必須聽我的說,卻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會給孩子帶來抵觸心理,從而影響教育效果。
要知道孩子們更希望父母把他當做大人平等的進行交談,以減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閡,當然在教育中,我們追求的也不應該是一味的填鴨式教學,應該注重身行力踐,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
2、陪伴孩子。正所謂最長情的告白是陪伴,對孩子亦是如此,陪伴的時候,我們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受重視,也讓孩子敢于表達自己的心意。
因此找到孩子偷東西的原因,尋求解決途徑,這個過程并非一蹴而就,它既需要父母多加關注孩子,找到偷東西行為的根源,也需要孩子的配合,考驗父母的實踐能力,當然,陪伴才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前提。
3、正確引導孩子的欲望。父母可以通過觀察了解孩子想要什么,并告訴他怎么樣才能得到它。如果爸媽都置之不理,那孩子自然就想用“自己的方式”去獲取。那“偷錢”的行為,可能就是這樣產生的。
4、幫助孩子樹立物權意識。父母應該告訴他們的孩子,每個人都有權利保護自己的東西,別人的東西只有在主人同意的情況下才能拿走。包括他們自己的玩具,如果他們不想給別人玩,他們也有不給別人玩的權利。
青春期的孩子偷東西的原因
1、孩子的規則感和邊界意識還沒發展成熟。青春期時期的孩子自尊心、價值觀、世界觀等各方面趨于建立和發展,但仍然不穩定。這個階段如果出現偷東西的行為,有可能是他們長期被錯誤對待,從小成長的過程中受到了較多的“心理創傷”,自尊心受到了較多的摧殘。
當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持續的傷害以后,會“破罐子破摔”,并對予以他傷害的人報復,如果不能報復自己的父母,那就從身邊的同學下手,第一是報復別人,第二是讓父母“滿意”,更加吻合父母長期以來給予自己的評價。
2、希望得到自己沒有的東西。有些孩子知道隨意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但看到別人有自己喜歡的東西,總希望自己也能有,但父母并不買賬,只好“偷”來滿足自己的愿望而不被發現。
孩子偷東西,家長需要注意什么
1、不公開批評孩子。孩子也有自尊,特別是青春期孩子,自尊心非常強烈,所以,在批評孩子時盡量單獨進行,而如果是批評孩子“小偷小摸”這樣羞恥的行為,更要單獨進行,否則很容易造成孩子破罐破摔,消極對抗。
2、不打罵孩子。打罵孩子容易激發孩子逆反心理,孩子的性格會越來越封閉、倔強,因此,有話好好說,是父母的修養體現,也是給孩子樹立榜樣的機會。同時,這樣不打罵孩子的父母也才能讓孩子看到:遇到問題可以溝通的希望。
3、不要翻舊賬。如果在孩子犯錯誤后,卻時時被父母提起,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并且在孩子被多次訴說后,產生了對偷東西行為的脫敏,后續對偷東西的行為會越來越不以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