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真的能影響孩子一輩子,父母的陪伴可以說是孩子一生的財富,所以作為父母的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陪伴孩子,給他們的人生一個好的開端,因為孩子如果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將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長期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心理
1、變得內向:因為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太少,很容易造成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在生活中也會變得有些自卑,不敢與人交流,也不敢請求別人的幫助,這對以后的成長有非常大的影響。
一次看到一個新聞,一個孩子上課想要上廁所,但是他不敢告訴老師,只能憋著,到最后實在憋不住了,只能尿在座位上。后來爸爸媽媽問他問什么不告訴老師,他說,不好意思不敢告訴老師。
2、變得叛逆:我聽到過很多家長都會說自己的孩子如何的不聽話,如何的叛逆,其實這也是側面反映了孩子缺少陪伴和關愛。變形記中的叛逆少年,逃課,打架是他的日常生活,父母頭痛不已,但是他去到了農村,和農村的媽媽長時間的相處中,開始變得懂事。
這也就告訴我們父母,多給孩子一些陪伴,也許很多事情都是可以避免的。有的人會覺得孩子不知不覺就會變得叛逆了,其實只是因為缺少父母的陪伴而已。
父母是孩子的領路人,孩子也是從父母那里學會管理和控制情緒的。父母很少與孩子互動,不教孩子不同的場景中怎么管理情緒,那么孩子就很容易被失控的情緒吞沒。長期以往孩子都控制不住情緒,長大后就成情商低的人。
情商低的人總是不討人喜歡,甚至會被厭惡,做事情就容易處處碰壁。情商是通往成功的重要素質,基本上成功的人情商都很高,所以父母對孩子缺少關懷會帶來極其深遠的負面影響。
3、不懂陪伴:現在很多年前的爸爸媽媽,他們生了孩子之后,依然過著自己的生活,把孩子交給父母去帶,而這一類人就很有可能是自己之前就是缺少陪伴的一代。由于自己缺少陪伴,不懂陪伴,等到自己做了父母,也不會明白。只能是重蹈覆轍。
缺少父母關懷的孩子往往在與人交往時會出現兩種極端。防御型的孩子會把自己封閉起來,內心的情感變成了一塊“禁地”,不允許他人入侵。他們與別人的交往都會停留在最淺層,不需要更深入交流的朋友,任何過度的親近都會引起他們的反感。
焦慮型的孩子渴望人際中的親密關系,卻大多分不清正常人際交往的邊界,常常進入到他人交往的防御距離。這兩種類型的孩子大多都人際關系差,身邊的朋友寥寥無幾。
父母對孩子缺少關懷就是一種傷害,缺愛的孩子內心對愛極度渴望,總想得到父母的關愛和支持,最后卻又在一次次的失望中倍感痛苦。他們會漸漸把自己封閉起來,越來越敏感,越來越小心翼翼。
因此我們以后要更加注意對孩子的陪伴,不要讓他們長期處在孤獨的成長中,平時也要和他們多交流,多在一起玩,或者是一起去吃東西,和他們聊天開玩笑,漸漸的孩子會變得開朗,自信。
長期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怎么教育
1. 與孩子保持聯系,增加親情,讓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
與孩子的聯系是必須的。在我見過很多打工的外地人,他們真的是特別忙,有時甚至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但是如果想讓孩子更好的成長成才,父母就必須抽出時間和孩子聯系,和孩子視頻,看看彼此的笑臉,說上幾句知心的話。
聊天不僅可以和孩子保持好的親子關系,還可以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況。如果孩子出現了問題,父母也能及時幫助孩子解決。這樣一來,就可以避免一種情況,孩子在家里已經無法無天了,父母還一無所知。更重要的是,要在孩子心中種下渴望,讓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特別精彩,現在在家里努力學習以后,以后能夠走上更大的舞臺。
2. 與老師保持聯系,了解孩子的情況,配合老師的工作
我有個做老師的朋友告訴我,他們班上有幾個孩子是留守兒童,每次孩子出現問題時,他總是不知道該聯系誰。
聯系孩子的父母吧,父母說自己在外地,管不了孩子,讓老師聯系家里的老人;聯系老人吧,老人總是說:“老師,我們什么都不懂,孩子你看著管吧。該罵罵,該打打,不用客氣!”
教育不是一方的工作,需要三方配合。如果父母不參與孩子的教育,老師也無能為力。所以,父母經常聯系老師,和老師一起做孩子的思想工作,非常重要。
3. 與老人聯系,防止亂花錢、溺愛等情況發生
在外工作的父母,很多都因為不能陪在孩子身邊而產生內疚感,希望用錢來彌補,但是這一點是非常不可取的。先不說錢代替不了陪伴,缺少指導的花錢還容易讓孩子養成亂花錢的習慣。
有些家長沒有把錢給孩子,給了老人,老人也是省吃儉用,把錢全部花在了孩子身上,結果出現了對孩子百依百順、過分溺愛的情況。本來孩子缺少父母的監督就很難管教,老人再一溺愛,孩子就真的會無法無天了。適當的給孩子零花錢,多和老人聯系,可以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
4. 但凡時間和金錢允許,就回家看孩子,或者接孩子出去過幾天
電話、視頻、網絡再發達,也無法代替父母與孩子面對面的接觸。如果時間和金錢允許的話,父母可以常回家看看孩子,這樣可以減少疏離感。
在孩子放暑假的時候,也可以接孩子過去住幾天。和孩子進行一些深度的溝通和交流,既能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也能增加對孩子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