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都不缺玩具,家里各種各樣的玩具一大堆;有的家長會發現,孩子的玩具玩不了多長時間就會給它拆解分散,像這種搞破壞的情況相信每家的孩子都有,那么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呢?
孩子搞破壞家長應該怎么處理
一、保持寬容心態
父母首先要對孩子有寬容的心態,因為破壞的過程就是于中國程。不要嚴厲批評孩子,也千萬不要說“不許再把玩具拆了,不然明天不給你買新玩具了”這樣警告和威脅的話,有時候父母的批評和警告很可體會扼殺孩子可貴的探索精神。
二、參與到“破壞”活動中來
父母應盡量地鼓勵且參與到孩子“破壞”的過程中,這是一個手、眼都在活動的過程,可以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
鼓勵孩子適當地進行“破壞”,就是鼓勵孩子的創造力,以及對更多事物的探索興趣。當父母看到孩子把玩具拆了,應蹲下來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 “這里面是什么呢?怎么會動呢?”幫助孩子一起尋找結果, 然后再跟孩子一起他開的玩具恢復原樣。
三、引導孩子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提一些問題讓孩子 去猜、去想,例如鬧鐘為什么會響呢?為什么會滴滴答答的呢?
假如把鬧鐘的針取掉了,那么安會走嗎?還會響嗎?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問題提出后,主動帶領孩子從“破壞”中尋找答案。
四、讓孩子當修理工
假如孩子好奇地想知道各種現象發生的原因,總想搞清楚不停轉動的鬧鐘里面裝了什么,電視里是否真的有個會說話的小孩子。
那么當爸爸在修理家中這些東西的時候,不妨讓孩子觀摩,必要時也可參與到其中。爸爸可以當著孩子的面拆卸家中廢棄的東西, 沒有危險性的部分可以讓孩子來動手。
五、與孩子多交流
小孩子通常會有無窮的精力,孩子善于“破壞”的背后很可能隱藏著一顆渴望探索的心。
父母應該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活動空間,尤其是一些獨生子女,讓孩子多和鄰居的小朋友玩耍,平時多參加集體活動。父母要經常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最近有什么煩惱,或孩子有什么需要。
孩子搞破壞背后的原因
1、生理功能不成熟
幼兒的神經系統遠沒有成人成熟,小肌肉不夠發達,還不能很好的操控細微的動作,完成不了某些動作,無意當中搞成破壞。比如孩子拿水杯,雖然有些孩子能拿穩,但如果他走一段路,既要照看腳下,又要看手里,難以保持平衡,有時就把水杯摔碎了,這種就叫無意識的破壞。
2、好奇探索的心理
尤其是2歲3歲的孩子,正處于求知欲非常強的階段,什么都想摸一摸,什么都想敲一敲,他們不但想了解事物的表面現象,還喜歡了解這么東西是怎么來的,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拆卸玩具的行為非常頻繁,而且問十萬個為什么能把你煩死。
3、模仿的心理
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在孩子的眼中,有時家里燈壞了,大人去修,你跟孩子說“我們是在修燈”,那他會以為拆東西是在修理它。
4、試圖引起父母的關注
孩子對父母的情緒感知非常敏感,一旦察覺父母對他的疏忽,他會想方設法的引起父母的關注,撒嬌變乖巧是一種方式,而搞破壞發脾氣也是一種方式。比如,有時孩子讓你陪玩一會兒,可你手上正好在忙其他事情,沒有理他,孩子便會咣當咣當動個不停,試圖引起你的注意。
5、發泄自己的不滿
沒有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與大人賭氣,故意損壞東西,發泄心中的憤怒,以此達到個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