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有自己的方法,嚴厲也好,和善也罷,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孩子能夠更好的成長。但是,個人覺得打孩子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其實并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打孩子會對孩子心理造成什么影響
1.自卑:有的家長打了孩子后,還硬要孩子“認錯”,以此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事實上,這樣做只能促使孩子的排他傾向加劇。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長的要求去做了,實際上,他的抵觸情緒很大。在被打之后,他會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卑。每個孩子都有自尊,經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損害,產生自卑。
2.無助:有的家長打過孩子后,又覺得心痛后悔,反過來又去撫摸孩子挨打的痛處,甚至抱著孩子痛哭,并加倍給孩子以物質上的補償。這種情況,在開始時孩子會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時間一久,他也就習以為常了。經常挨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
3.暴躁: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強,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別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家長打孩子,其實是給孩子做了壞榜樣。父母粗暴高壓,會導致本來性格倔犟的孩子產生抵抗意識、對立情緒,進而變得性情暴躁,行為粗野,難建良好的人際關系。
4.孤獨:經常挨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更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他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感“低人一等”,顯得比較壓抑、沉默,認為老師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頭來。這樣的孩子往往不愿意與家長和老師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也顯得孤獨。
5.撒謊:有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事就打,久而久之,孩子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瞞則瞞,能騙就騙,因為對孩子來說,騙過了一次,就可以減少一次“災難”。可是孩子說的謊話,往往站不住腳,很容易被家長發現。為了懲罰孩子說謊,家長的態度會更加強硬;而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錯事后更會說謊,這樣就構成了惡性循環。
父母應該怎樣管教孩子
第一方面是育人。教育孩子成為有良心,理智、道德,尊嚴,有人性的人。需學校教育的配合及社會的全面關注。
第二方面是育才。基本文化基礎之外,應發揮每個人的天賦,因才施教,不能千篇一律,趕鴨子上架。人為的方法與手段是不能將其教育成才的。
第三方面是人生觀。人生觀與第一方面是相互的,教育孩子成為有用之人,而不是出人頭地,當管發財。人本不分高低貴賤,三六九等。世上榮華富貴應順其自然,量力而行,不攀比,不奢侈……承擔起在家庭與社會的各方面本位。
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些基本的是需要家長做到的:
1、尊重
尊重是要給到孩子的。這是最起碼的一點,如果無法做到,家長的身份高高在上,想讓孩子發自內心說出心里話恐怕就會很有難度。也不利于科學育兒。
2、傾聽
教育孩子,先要聽聽孩子說的是什么,聽聽孩子需要什么,然后對應解決,這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如果不聽孩子說話,只是一味的自行其是,自以為是自己所做的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卻不一定會領情。
3、溝通
日常生活中,要多跟孩子溝通,多談心,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到孩子心中所想、所需,自己的育兒之路也能找到方向,教育孩子才能得心應手。
4、同理心
最后一點,我認為是要有一顆同理心,那就是凡事先不要忙著站在家長的成人的角度看問題,多從孩子立場上看一下、思考一下,比如說孩子學習這事,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成績好一些、再好一些。但是也要想想,我們當孩子時,有沒有做到呢?是不是努力了就一定能做到呢?做不到真的就說明沒有認真努力過嗎?這么一想,孩子某些方面沒有達到期望值,是不是也就不會那么上火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