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輸了就生氣可采取的辦法:1、家長要讓孩子深刻明白輸贏的道理,明白自身行為的意義;2、不要責備孩子,理智看待孩子輸贏這件事,不要因為孩子情緒失控,自己也跟著情緒失控;3、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是被理解的。
孩子輸了就生氣該怎么教育
1、讓孩子明白輸贏的道理
一個幾歲的孩子如果拼盡了全力,仍不可避免的迎來了失敗,那種瞬間挫折可能并不能真的亞于一個成年人加薪被拒、升職無望來的無助感。當關于輸贏的道理讓孩子明白之后,不再阻止他哭,不再要求他像成年人那樣假裝無所謂,只是告訴他,可以哭,但要待棋局結束后,還要保持理智全力以赴下完這一局,因為不論是棋局還是人生,從來就沒有“無謂的抵抗”。
2、不要責備孩子
不要對孩子這樣說:“你怎么輸了?你平時不都是能贏的嗎?!?上述表達是不恰當的,只能讓孩子越來越討厭失敗。家長應當理智地看待孩子輸贏,不能隨著孩子的情緒失控,而自己也跟著落入情緒失控制的境地。孩子通過一件事的輸贏,能夠知道任何成功和失敗都是暫時的,一次的成功不能保證以后永遠成功,暫時的失敗也不能判定以后永遠失敗。
3、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輸了,無論是大發脾氣,哭鬧,還是沉默不語,或者自暴自棄,父母都應該先表達出對孩子此刻狀態的理解與共情。父母表達出對孩子情緒的理解,一方面能夠減輕孩子因為輸帶來的挫敗感,孩子對于輸的負面情緒更多的來自于自己不合理的理解和判斷,他們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作為出發點,將自己希望的事情等同于一定會發生的事,例如他希望贏得比賽獲得老師的肯定,那如果輸了比賽,老師就一定會不喜歡自己,事實上這更多的是自己的主觀臆斷。
孩子為什么一輸就情緒很大
1、輸等于失敗
“失敗會讓人覺得自己渺小”對于孩子來說也是如此,輸就意味著自己不聰明,差勁,失敗,這種挫敗感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沒有能力,不能做到,從而失去自信。孩子對于自我的評價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賴于外界,諸如父母,老師和同學,當他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或者不被別人肯定的時候,就會陷入消極的自我評價中。
2、競爭環境的影響
那些輸不起的孩子背后,常常都有一個爭強好勝的父母和追求完美的老師。父母的攀比,老師的排名,社會的優勝劣汰,孩子不得不選擇成為一名優秀者,因為只有成為優秀的人才能被父母喜歡,老師重視,才會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每一個怕輸的孩子,心里都有一個想要贏的種子,如果不能贏,那么將會受到來自同學的輕視,老師批評,爸爸媽媽指責甚至拋棄,贏對于孩子就意味著贏得一切,所以他輸不起。
3、生活環境單一
現代社會家庭結構越來越簡單,90后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孤獨是這個時代大多數孩子的心理狀態。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大都性格比較孤僻,缺少朋友,比較自我,難以融入集體,在參與同伴互動中經常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