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在不同的環境中長大。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是無形的,無意識的看到別人的家和自己的家不一樣。看到別人的家庭比自己的家庭好。自然會感覺到自己家的差距。在同齡的孩子中,面子上會有點難為情,有時會無形產生攀比心理。那孩子有攀比心理怎么引導?
1、缺乏自信,內心自卑
孩子的比較欲望很強,什么都喜歡攀比,主要原因是孩子內心空虛,不滿足于現狀,所以看到別人好的地方,就想攀比。
但久而久之,孩子會發現自己不如別人,內心會越來越不自信,認為別人看不起自己,從而出現自卑心理。自卑的孩子會錯過很多機會,明明可以做好的事情,孩子卻不敢上前。
2、扭曲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孩子小的時候,是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孩子很容易扭曲三觀。
孩子有很強的追趕欲望,會看重金錢,如果沒有及時引導這種想法,孩子長大后很容易為了金錢而不擇手段,而且孩子遇到事情會以金錢為導向,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3、一個揮霍無度的儲蓄者
孩子的虛榮心作祟,會引發孩子越來越多的欲望,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買下來。孩子有了自己的零花錢,就會想買很多東西,久而久之,孩子花錢就變得大手大腳,更不知道省錢了。
孩子不會存錢,對錢沒有概念,這是一種很危險的行為。孩子小的時候喜歡很多東西是正常的,但是沒有預算的概念盲目消費就大錯特錯了。
4、報復,極端行為
很容易形成強烈的嫉妒心、憎恨心理,我們會在電視劇中看到配角攀比心強,對主角報仇雪恨,做出很多極端的行為。
當孩子每天看到人在各方面都比他們好時,就會產生仇恨,內心不平衡,認為世界不公平。久而久之,孩子的行為很容易傷害對方,如果孩子的心理不及時疏通,很容易危害社會、反人類的行為。
1、家長樹立榜樣
一忌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很多家長在管教孩子時,經常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這種刺激只會讓孩子產生消極情緒,并產生攀比心理。每個家庭的教育背景和成長環境都不同,沒有可比性。兩忌大人之間比較。不要拿自己的工作、能力、表現等拿自己和別人比較,去影響和引導孩子學會跟自己比較,學會把自己的時間跟上次比較,今天跟昨天比較。
2、教孩子用錢,學“理財”
通過讓您的孩子知道父母的工資和每月開支是多少來教他的價值觀。給孩子買東西的時候,孩子會自己付錢,這樣他就學會記賬,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父母買單。這不僅可以讓孩子欣賞、控制消費,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家庭責任感。
3、轉移孩子攀比的重心,將攀比轉化為力量
孩子在與人攀比時,首先是孩子有競爭的心理傾向,想達到與他人同等或優于他人的水平。如果抓住這種心理,把孩子的注意力與游戲、學習、創造、良好的行為等進行比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攀比也可以轉化為力量,讓孩子盡量滿足自己的合理需求,從而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等良好心理素質。此外,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多了解事物,培養他們對文學、藝術和自然的興趣。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就不會局限于與伴侶的物質攀比了。
孩子與孩子之間會相比較,如:比較鞋子多少錢買的、比誰的玩具好玩,比誰家的車是什么牌子的等。由于天真幼稚,在孩子心目中,自己什么都要比別人強,也比別人要好,加上模仿能力強,也很容易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教育觀念、價值取向的影響。其實,孩子的愛慕虛榮大多數是受身邊的父母或者深處環境受到影響,所以家長在家庭教育應及時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