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認為,自卑也稱“自卑感”,是指個體遇到挫折,無法達到目標時的無力感、無助感以及對自己失望的心態,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由于往往處于落后地位,無法改變現狀,或努力后趕不上而積累起來的消極自我評價,那么孩子自卑是怎么造成的呢?
1、父母習慣性地批評、責罵孩子。年輕的時候,他們的思想還處于非常不成熟的階段,缺乏自我評價的意識,往往依靠外在的判斷來確定自己的價值。過多的批評給孩子留下了消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對自己的評價是“我做不到”“我不好”“我做不好”的自卑局面。
2、父母習慣性地在很多方面拿自己的孩子和同齡人比較,利用別人的長處來激發自己孩子的弱點,不斷夸獎別人的孩子,讓自己的孩子自卑。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反復的考驗,久而久之,聽得麻木,自信心也會隨之瓦解。
3、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太高,不知不覺地讓孩子對自己追求完美。一旦達不到既定的目標,達不到相應的水平,孩子就會有挫敗感,覺得自己很失敗,一旦責怪自己,覺得自己的技能不如別人,所以自卑孩子的心在成長,慢慢放大。
4、父母對孩子保護過度,一切都自己做,導致孩子過分依賴父母,缺乏實踐能力和獨立意識。一旦走出去,他們就會發現很難融入群體,覺得自己笨手笨腳,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都做不好。這種缺乏自信,會讓孩子逐漸變成所謂的“低能兒”。
5、家庭經濟素質:如果家庭條件困難,孩子上學,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感。
1、指責大于贊美。很多自卑孩子應該如何教育父母會認為孩子需要的就是教育,而教育就是家長把自己所知道的都教給孩子,并告訴孩子你該做什么,你現在該睡覺等等,當孩子不做,總是去斥責孩子的行為,導致孩子對自己形成負面評價。
2、孩子可能受到了他人的歧視。當孩子經常被其他同學欺負時,再加上家長的不注意和忽視,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恐懼、自卑。
3、經常向孩子抱怨“沒錢”。生活中隨處可見那種帶著孩子抱怨沒錢的父母,但這種消極的觀念會讓孩子在內心深處害怕貧困,有的孩子甚至會因為貧困而產生自卑感。
找到孩子自卑是怎么造成的,幫助孩子克服自卑,讓孩子從一些簡單的事情開始,比如問陌生人路,自己買東西,逐漸讓孩子體驗舉手的樂趣,并贊美他們。
與您的孩子適當相處,對孩子的要求要適應孩子的實際能力和水平,而不是苛求孩子。及時表揚、鼓勵,讓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