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多數父母來說,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更聰明,并養成“按父母說的做”的溝通方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孩子們也會有自己的想法,也會通過自己的方式反抗父母。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會越來越明顯,那么,孩子有逆反心理的原因是什么?
孩子有逆反心理的原因
大部分家長都認為自己可以隨心所欲地教孩子,從不考慮孩子的想法,但我們也知道,孩子在三歲以后就會進入一個頑固的敏感期。
6歲以后,他的自我意識就會明顯。他會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有自己的判斷,甚至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情感。那么孩子就會被認為是有逆反心理的。
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物”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即使我們是孩子的父母,也不應該把孩子當成孩子的“附件”,甚至要讓孩子的思想和父母的思想統一起來。
尤其是當父母表現出一種個人主義時,他們從不擔心孩子的真實想法。
想象一下,對于生活中一直試圖強迫自己適應的人,您會如何反應。肯定不會乖乖聽話,所以孩子的心思,其實也是一樣的。
孩子有自我意識
正如我們上面所說的,三歲以后,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孩子在三歲之前表現更好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他們處于模仿過程中。他們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從父母那里得到一切。
但是一旦孩子有了自我意識,孩子就會產生自我判斷思維,雖然這種自我意識的萌發對孩子更有利,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發現自己的想法,并且他們父母的想法有一定的不同。
所以,在這個階段,他們不會向父母屈服,甚至不會和父母吵架,這其實是孩子身心各方面的發展過程。
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說法,如果父母以下列方式與孩子互動,孩子們更有可能有逆反心理:如果父母不做任何事情,孩子會與父母相處得更好。
父母喜歡把他們的孩子攀比
你看隔壁張阿姨的孩子,這次考試又考第一,你看到了嗎?
怎么這么笨,下次考試上次,你還不給我回。
這次考試不考第一,真讓我丟臉,你對不起我給你交學費。
在你的生活中,你有沒有對你的孩子說過這樣的話?孩子們長大后會做關于別人孩子的噩夢。每次聽到這句話,他都會想起父母責罵他的臉。其實,當孩子聽到這種話的時候,一定是處于比較無助的狀態去應對,如果家長長時間說類似的話,就會產生逆反心理。
父母總喜歡打罵孩子發泄情緒
因為現在大部分的寶媽,都會呆在家里照顧孩子,但我們也知道,生活是很多瑣碎的事情,如果寶媽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期待著,可能會有些抑郁在他們心中無法發泄。
而此時如果孩子只是做錯了事,那么孩子很可能會成為寶媽發泄的對象,有的寶媽甚至會養成打罵孩子的習慣。看似是放松心情,實則從另一方面給孩子帶來了心理創傷。對于孩子來說,他要逃離家庭,而精神崩潰邊緣的母親,與父母相處自然會有逆反心理。
父母喜歡為孩子做決定
當我告訴你明天要穿這件衣服時,你為什么不聽我的話?
如果這個周末下雨,我們也不去那里。上周我們說的游樂園有什么好玩的?
明天去你奶奶家。告訴你的朋友不要出現。
“我吃的鹽比你走路的還多,”許多父母告訴他們的孩子。他們應該聽他們說的話。
另外,父母養育孩子,所以父母覺得是為孩子做決定,孩子必須服從。
這似乎是父母對孩子行使控制權的一種方式,但實際上,另一方面,他們并沒有給孩子做決定的權利。對于孩子來說,這是父母對自己的壓迫,這種壓迫久了,就會有反抗,那么孩子的叛逆就是他們對付父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