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很多家長,對孩子撒謊這件事困惑又焦慮。在我們意識中“撒謊”=“不好”。有研究認為:撒謊是大腦的高級功能,它需要孩子的抑制控制能力、工作記憶能力以及心理理論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有能力說出謊言。對于學齡前寶寶來說,撒謊的孩子較不撒謊的同齡人思維更加的成熟。看來,孩子撒謊并非“一無是處”,可父母又該如何應對呢?
如何應對孩子撒謊
1.需要保護的幻想謊言
2-4歲的孩子已經有“撒謊”行為,比如他們會說玩偶娃娃餓了困了,或者指著路燈說是自己用魔法變的星星……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幻想性言語,可不是我們抵制的謊言。對于低齡寶寶,由于身體機能發育不完善容易出現斷片、跳躍、擴散等情況,會出現像說大話一樣描述想象,是孩子的無意識行為。因此,父母可別輕易給孩子貼上“撒謊”的標簽,不妨試著留一顆童心,耐心保護孩子的好奇與幻想,讓孩子發揮更多的創造力。
2.需要支持的白色謊言
我們發現,孩子在面對他人主動給予時,出于禮貌避免傷害他人也會有撒謊行為。比如媽媽詢問孩子晚餐口味如何時,即便晚餐口味不佳,但孩子依然會夸獎媽媽的廚藝,或孩子在收到不太喜歡的生日禮物時,仍會考慮對方感受表達自己對不太喜歡的禮物的喜愛。這種利他性謊言是白色謊言,它承載著禮貌、尊重、善良,像人際交往中的潤滑劑,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面對孩子的白色謊言需要父母多一些理解與支持,保護孩子那顆善意的心。
3.給予機會的黑色謊言
除了利他性的白色謊言,具有利己色彩的黑色謊言在孩子撒謊行為也普遍存在。比如孩子打碎花瓶擔心被父母責備而撒謊說是小貓打碎的。假如父母常常以粗暴、不通情理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為逃避責罵更容易選擇用撒謊掩蓋事實。這種被動性撒謊往往出現在專制型家庭中,在面對孩子撒謊時,如果父母試著冷靜地就事論事,引導孩子主動承認錯誤,批評后表達始終愛著孩子,我們會發現孩子的撒謊行為會越來越少。
另一方面,比如孩子不想上學謊稱肚子疼,作業沒寫謊稱弄丟了……這類謊言花樣百出,往往讓父母“應接不暇”。而在面對孩子利己性的主動撒謊,更需要父母的耐心。主動撒謊的孩子常常為了滿足更深的心理需求,才會說謊,像有些父母工作太忙疏于對孩子關心,孩子想以裝病的謊言得到父母的呵護;或作業難度太大,孩子不會做才撒謊……孩子以謊言的形式來向父母表達需求,父母深入了解才會發現說謊的他“心里很委屈”。所以,請別輕易給孩子“定罪”,給孩子一個機會,聽聽孩子的心聲。
4.父母榜樣是關鍵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父母不經意的撒謊行為都可能被孩子模范,比如父母為了家庭聚會而向上司謊稱身體不舒服需請假休息,孩子也會有“生病不想學習”的謊言。同時,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撒謊能力越發高級,但“有能力撒謊”并不意味著“要撒謊”,一味地“鼓勵”與縱容,孩子容易撒謊成性。
事實上,我們期待孩子在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必要時撒謊,但在大多情境中自覺誠實。面對孩子的謊言,父母不必有“大刑伺候”的陣勢,多一些理解與引導,少一些呵斥與放縱,你會發現孩子撒謊行為也是親子關系升華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