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班結束,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孩子在家里蹦蹦跳跳,還得拖著你玩。這時候,大多數家長會說,“乖,你自己先玩,讓媽媽休息一下。”。
當您早上醒來時,您的孩子醒來時不會起床。你會用命令的語氣對孩子說:“起床刷牙。你要遲到了。
我們經常要求孩子聽話,即使孩子不情愿,我們最終還是要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
初中孩子叛逆不聽話怎么辦
很多時候,你決心渴望你的孩子聽話。
為什么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聽話?為什么孩子有時會這么不聽話?
父母和老師喜歡聽話的孩子。什么是聽話的孩子?聽話的孩子,跟隨父母和老師,與大人合作良好。
我們從小就被“聽話”的精神桎梏所束縛,從嬰兒到成年再到中老年,從親子關系到上下級關系、夫妻關系。
有了孩子,自然就喜歡培養“聽話”的孩子。
聽話的孩子容易管理,省心;聽話的孩子受過良好的教育和良好的教育。
這是大多數父母想要“聽話”的孩子的心態。
當然,也有一些家長想太多,愿意做孩子的“保姆”,為孩子做每一個決定,希望能保證孩子每一步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聽話的孩子不會走彎路。
更有什者,有的家長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停地嘮叨孩子要“聽話”。
孩子“聽話”的本質是什么?
這里的“服從”是指服從。
所謂服從,是指老師或家長要求孩子做什么,孩子按照指示去做。
蒙臺梭利博士通過大量的教學觀察和研究發現,兒童服從意識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在第一階段,孩子有時聽話,有時不聽話,這在我們看來有點飄忽不定。
1-6歲的孩子,他們的服從感與他們的能力有很大關系。
孩子要服從大人的指示,首先要達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即理解指示的能力。
比如我們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車,這顯然是可笑的,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沒有開車的能力。
因此,要知道一個孩子是否能夠服從某項指令,首先要知道他是否達到了相應的發展水平。
這意味著孩子必須達到一定的發展水平,才能服從并變得聽話。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成年人習慣于用父母的權威來壓制孩子,讓他們“變得”聽話。
比如3歲前的孩子要求他做某事,他不配合時,他覺得自己不聽話,大人習慣強制要求孩子去做。
對于3歲以上的孩子,我們會突然發現孩子更聽話了。但這也是斷斷續續的,時而溫柔如天使,時而野蠻,總是很叛逆。
對于3歲以上的兒童,在服從大人的指令時也需要一定的能力。他不可能突然聽從別人的意志,也不可能突然明白做某事的原因。
服從是一種能力,如果孩子想反復使用這種能力,就需要一段時間的練習來鞏固這種能力。
所以,1-6歲的孩子有時聽話,有時不聽話,這就是原因。
當孩子不“聽話”時,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是否具備“聽話”的能力。
2、第二階段,孩子會隨時服從命令,能很好地控制自己。
當孩子的服從意識發展到這個階段時,他的能力就得到了鞏固。這個時候,他可以聽從自己的意志,也可以聽從別人的意志。
這時候,孩子們已經能夠理解他人發出指令的意圖,通過自己的動作完成指令。
大多數3歲以上的孩子都能達到這種服從意識水平。家長和幼兒園老師期望孩子聽話,就是要讓孩子的服從意識達到這個水平。
那么,孩子的服從意識是否僅限于此呢?顯然不是!
當孩子的服從意識達到第二階段時,就會發展到更高的層次,即服從意識進入第三階段。
3、第三階段,孩子渴望發號施令。
第三階段的孩子期望大人可以給他們命令或指示。
他們似乎急于等待和完成別人的命令,表現出無限的快樂,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自然現象。
在日常教學中,細心的老師或家長都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做完游戲或手工藝品后,他們會告訴孩子“我們收拾東西吧……”,話還沒說完,孩子們就會立即開始收拾。事物。
孩子服從得太快,以至于在你說完之前他就開始行動了。
在蒙臺梭利幼兒園,當結束作業的音樂響起,孩子們能夠立即執行時,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在這個班級的服從意識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大人的努力。作為父母,我們不僅要有愛心,還要做懂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