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為年齡、心理發育不完善等原因,在父母的保護和呵護下長大,很多事情都是由父母幫助完成的。比如一些大孩子吃飯的時候,也需要家長不停地喂食,哄著慢慢吃。其實這就是他們父母的表現。如何讓孩子擺脫依賴感?
小學生依賴父母怎么辦
1.知道如何獨立做事
首先,孩子要想改掉依賴父母的習慣,父母要學會放手。如果父母不慢慢學會放手,孩子永遠不會知道如何獨立做事,也沒有機會獨立。學會放手可以從一些小事做起,比如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的日常著裝,讓孩子覺得自己可以為自己的生活做決定,從而逐漸愛上自己獨立的感覺。
2.多說再一次
其次,鼓勵您的孩子并說“再試一次”。父母給孩子安排的事情進展得很順利,但讓孩子自己獨立完成更有利于他們的成長,讓自己獨立完成的事情結果不盡人意,父母要善于鼓勵他們,再試一次,不要輸用心,讓我們可以讓孩子在事物中獨立建立成就感和自信。
3.學會放手
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培養孩子獨立的習慣,不再過分的依賴父母!相信你的孩子,盡量提升孩子獨立思考和處理事物的能力,克服“害怕”心理,放膽一些。在歐美,人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大人小孩一起走,小孩摔倒了,大人繼續走,小孩不哭不鬧的爬上去,趕緊追大人。我們呢?孩子摔倒了,大人不幫的情況就少了,不僅扶起來,還要哄孩子。孩子此時會立即委屈大哭,有時要哄半天。更有甚者,大人互相指責沒有照顧好孩子。在這種情況下,跌倒的孩子不會認為跌倒的不是我,而是沒有照顧我的父母。父母做不同的事情,會有不同的結果。同樣,吃飯、穿衣也是如此,這樣的事情孩子越早自己做,對孩子的成長越好。開始讓孩子做事家長要有耐心,不要怕孩子做事慢,不要怕打碎幾碗“學費”。這樣做一段時間,你就會嘗到孩子進步的好處。
4.培養孩子獨立
最好盡早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我孩子五歲的時候,我們讓他一個人睡在另一個房間。一開始他說他害怕睡不著,但我堅持說你是個小大人,沒什么好怕的。幾次之后,他才敢一個人睡。父母稱他們17歲或18歲的孩子為“寶貝”或“寶貝”的情況并不少見。對即將成為成年人的青少年過度使用“嬰兒”一詞是不好的做法。愛太多不好。當這些孩子在過度的愛中長大,他不會懂得珍惜你的愛,往往換來“矛盾”,孩子有點不高興的話就嗆你,不尊重你。父母有點不體貼的地方他會不停地抱怨你,更甚至打架,不考慮他應該做什么,有什么責任。溺愛孩子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終于沒有尊嚴,家庭教育無從談起。
最后,提醒孩子考慮事情,不要沖動。當孩子問一件要做事的時候,不要急于回答,可以問他要做什么,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畢竟孩子的腦袋里總是充滿著古靈精怪的各種小想法,這有利于他獨立思考,父母可以適當發表意見,讓他更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