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斷成長,所以父母更多的需要不斷變化自己的管教方式以適應孩子當下的成長。先了解孩子的發展情況,再根據孩子性格引導因材施教,然后自己也要以身作則,建立言傳身教的家庭氛圍。孩子怎么管教最合適呢?
孩子怎么管教最合適
以尊重的方式教給孩子尊重
“果果,快去換件衣服,我們要出去吃飯了!”果果正在專注地玩樂積木,媽媽喊果果出去,結果是果果不吭聲也不起身,象沒聽見一樣,繼續拼他的積木,媽媽等了一會兒,又喊了幾遍,看見果果半天沒反應,再加上可能會因為遲出門遇到塞車,立刻火冒三丈。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父母通常相信,孩子應當表現出尊重,而不是尊重孩子。但是,孩子們是通過看到實際的尊重是什么樣子,來學會尊重的。當你打斷孩子正全神貫注做著的事情時,就不要期望一個孩子會“馬上”做什么事,而父母試著提前和孩子溝通告訴你的計劃和安排,并給孩子1-5分鐘的準備時間,這樣的尊重是孩子可以接受的。
適當運用幽默感來養育孩子
生活中笑聲常常是處理一些情形的有效方式。有時,我家元寶早上也會拖拖拉拉半天不去刷牙,我就會拿起家里的長頸鹿、海豚等毛公仔,說:走吧,元寶不去,咱們一起去刷牙吧。元寶有時會立即起來,說:我要先刷。有時他還是不來,但他會在旁邊悄悄聽我和公仔的對話,我有時候會說:小海豚,你要把嘴張開呀,對了,我先刷上面……唉喲,你怎么咬住牙刷了,快松開……“,元寶一般聽到這里會馬上興高采烈地來刷牙。要學會和孩子一起歡笑,并創造一些能使令人不快的活兒很快做完的游戲,幽默應該是最好的也是最令人愉快的養育工具之一。
專注于解決問題,而不是懲罰
有時父母會大聲喊叫和說教,打屁股或打手、沒收玩具并取消特權,突然讓孩子們做懲罰性的“暫停”去“想想自己的所作所為”,不幸的是,無論懲罰在當時看來是多么有效,都不會帶來長期的學習效果,懲罰只會使挑戰行為惡化,永遠解決不了問題,打罵只會讓自己內心有負罪感,讓孩子在你的強勢下害怕與你相處,慢慢地形成惡性循環。
孩子在感覺更好時才會做得更好
孩子們在感覺到鼓勵、情感聯結和愛時,他們才會更有動力合作、學習新技能,愛并尊重他人。生活中不要告訴孩子應該去做什么,而是積極讓他參與進來做決定,比如回到家,問孩子:“我們回家第一件事做什么好呢?是玩個拼圖還是下去踢一會兒球”,這樣的表述肯定比直接讓孩子干這兒干那兒的效果好。讓孩子做決定,孩子通常會覺得自己的權利很大,會大大提升他的配合度。
孩子怎么教育最合適
主要從三方面著手:
第一方面是育人。教育孩子成為有良心,理智、道德,尊嚴,有人性的人。需學校教育的配合及社會的全面關注。
第二方面是育才。基本文化基礎之外,應發揮每個人的天賦,因才施教,不能千篇一律,趕鴨子上架。人為的方法與手段是不能將其教育成才的。
第三方面是人生觀。人生觀與第一方面是相互的,教育孩子成為有用之人,而不是出人頭地,當管發財。人本不分高低貴賤,三六九等。世上榮華富貴應順其自然,量力而行,不攀比,不奢侈……承擔起在家庭與社會的各方面本位。
對孩子的正面管教涉及到決定你要想好了怎么做,并且在之后和善而堅定地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