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像大人那樣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小的挫折和不順利的時候,很容易表現出失望、憤怒,消極的情緒和態度。那么對孩子的挫折教育有哪些呢?
對孩子的挫折教育
1、父母要樹立“挫折教育”的意識。
很多父母認為年紀小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弱的,所以對孩子的保護就顯得有些過了。父母認為不應該讓孩子遭受過多的挫折,父母的這種觀念直接影響到了孩子對挫折的認識和理解。
2、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能面對挫折較好的解決問題,這就是進行挫折教育的目的。父母應該從小就鍛煉孩子。只有讓小孩學會獨立生活,他才能在生活中成熟起來,提高抗挫折能力。
3、給孩子設定一些挫折障礙。
挫折會光臨每個人,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對于孩子來說,在他成長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苦難阻礙。所以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在孩子生活或是學習中安排一些困難,讓孩子習慣了面對挫折,讓他們一次次的經歷挫折之后,他們就會從中找到解決挫折的方法。
教孩子正確面對挫折
4、鼓勵孩子克服挫折
有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產生一些消極的反應,他們往往會用逃避的方式來避開那些挫折。搬運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要教育孩子勇敢面對挫折,向挫折發起挑戰。
當孩子一次次面對困難并且一次次戰勝困難的時候,他們就會增加勇氣,激起戰勝困難的愿望,這樣。他們就會認為自己已經有能力去克服困難了,抗挫折的能力也就慢慢培養起來了。
幫助孩子學會面對挫折
作為父母,要懂得尊重。當孩子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感受時,父母要認真傾聽并多鼓勵孩子思考和發言,從小與父母有良好溝通的孩子,通常認知面較其他同齡人更廣,對待逆境時的掌控感更強。
生活中,要有意識的夸獎和贊美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可度,在遇到困難時孩子也會更加冷靜和自信。
作為父母,要學會放手。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曾說過這么一段話:“世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指向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父母終究無法陪子女一生,與其半生牽掛放心不下,不如在適當的時機體面退出。沒有上過戰場的兵不是好兵,不經實踐的理論都是空談,直面逆境練就的生活本領能讓孩子受益一生。“獨立”將使孩子們煥發出更絢爛的人生光彩。
作為父母,要給予后盾。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不要急于批評,注意顧及孩子的感受,優先了解事情經過并和孩子進行原因分析。
一味的指責會讓孩子增加心里負擔,降低對于父母的安全,遇到困境反而會更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反之,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擁護時,克服困難的決心會更加堅定,思考問題時也會更加冷靜、周全。
總之,在孩子遇到挫折后,父母要鼓勵和安慰孩子,幫助孩子樹立戰勝挫折的信心,學會正確地自我評價和客觀分析,不推諉責任,敢于承擔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