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粗不粗心,主要是從孩子平時在生活中的表現,和在學習上的情況來體現的,家長平時一定要多加關注,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所在。那么怎么改掉孩子粗心的毛病?
怎么改掉孩子粗心的毛病
1、培養管理意識
所謂的管理意識就是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東西,可以讓他先從小事開始做起,比如管理自己的學習用品,像鉛筆、橡皮、尺子之類的。媽媽要告訴他,什么東西應該放在什么地方,用的時候從哪里拿,用完以后放回到哪里去。大人也可以給孩子選擇一款分層設計的文具盒,方便他取拿東西,養成及時收納的好習慣,增加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讓他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來安排自己的生活。
2、在喪失中成長
比起跟在孩子屁股后面幫他收拾殘局,家長還不如學會放手,讓孩子嘗試自己承擔后果。只有讓他嘗到教訓后,他才會長記性。比如上學后他發現自己忘帶了作業,而被老師批評了一頓,這就會讓他記住,以后出門的時候就會好好檢查隨身帶的東西。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不帶會有什么后果,所以才會更加愿意去避免同樣的情況再度發生。
3、家長的不包辦
很多時候,孩子的一些行為都是家長慣出來的。因為大人無微不至的照顧,讓孩子喪失了獨立生活的能力,以至于離開大人,孩子就什么都做不了,嚴重影響孩子的自理能力。所以,為了讓孩子能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家長應適當的放手,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家人無需事事都替孩子代辦了,畢竟這是他的人生,需要他自己去創造,讓他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時要對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負責的重要性。
4、養成好的習慣
一個好的習慣能有效的幫助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可以讓孩子參與做家務,跟著大人學習如何整理自己的東西,明白物歸原處的重要性。大人可以通過引導來幫助孩子形成好的生活習慣,這樣有助于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對事情的責任心,讓孩子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制定成計劃,然后放在顯眼的地方提醒自己,這樣就不用擔心孩子粗心了。
家長對孩子粗心的誤解
1、誤認為孩子主觀不努力
孩子出現粗心的問題,大家數家長都會把它歸結為不認真、太馬虎、缺乏對學習的責任心,是主觀不努力造成的。其實不是,家長們冤枉孩子了,不是孩子不想好,而是能力沒達到,也就是學習能力發展失衡所引起的。
2、忽視做事的條理性
家長往往重視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而忽略了讓孩子養成做事的條理性。其實,學習上細心的習慣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與生活習慣密不可分,做事丟三落四、缺乏條理、不能堅持到底的孩子,往往在學習上容易出現粗心的問題。
孩子在做事的過程當中,會學會自主,學會次序的安排,把握節奏,變得有條理,更重要的是有了心理體驗,這樣的心理體驗多了,自然形成了一種習慣,而良好的生活習慣自然會遷移到學習當中,因此,家長千萬別剝奪了孩子做事的權利和機會,養成良好的做事習慣對學習有促進作用,往往會使學習事半功倍。
3、引起心理疲倦
我想問家長一個問題:你們在孩子寫錯字的時候是怎么辦的?過度單調的重復會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厭倦,從而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破壞孩子的求知欲。
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粗心的毛病,不要從自己的主觀認為是孩子的錯誤,就一味的批評孩子,要去了解具體的原因,然后具體原因,具體解決。